云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年 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摘要:云南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化系統綜合施策治理,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整治,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穎報道 1月12日,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民欣在云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年來,云南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化系統綜合施策治理,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整治,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關鍵指標,呈現持續健康發展態勢。全省經濟總量(GDP)從2015年的13717.88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23223.75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為2.7%,取得這些成績主要是云南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的結果。成功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成為云南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標本兼治,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是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云南把國家移交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對移交問題多次進行研究并印發了相應整改方案,要求不管什么原因、有什么困難,必須整改到位。2018、2019年移交的34個問題,已經按時序完成整改31個,計劃2021年底前完成3個;2020年新移交的24個問題,目前,已安排有關州市和省級有關部門開展前期工作,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全省累計自查發現的248個問題,截至2020年12月底,已完成整改205個;2020年,云南拍攝的警示片又新披露23個問題,目前,已移交有關州市政府正在研究整改方案。二是深入開展長江經濟帶專項整治。推動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2020年,全省完成小水電退出267座。開展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63個項目均已完成整治。全省排查出188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制定了“一企一策”整改方案。三是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4+1”工程。長江流域云南境內的所有城市、縣城和建制鎮具備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2.75%、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8.49%。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95.12%。全省400總噸以上船舶全部配置生活污水收集處置裝置,共接收船舶垃圾54.73噸、污水26.86立方米。588座尾礦庫已經完成治理510座。
——突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系統修復。一是深入開展長江禁捕行動,對金沙江重點水域實施10年禁捕,共開展聯合行動126次、清理違規網具40張,辦理非法捕撈案件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人,退捕漁民轉產就業311人,占需就業安置人員的88.1%。二是抓實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對九大高原湖泊施行“一湖一條例、一湖一規劃”,實施整體規劃、建管一體的系統治理。深化河(湖)長制,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十三五”期間,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已完成投資490億元。2020年1-11月,撫仙湖、瀘沽湖保持Ⅰ類水質,洱海、陽宗海水質為Ⅲ類,滇池草海水質達到IV類,實現了湖泊水體質量總體穩中向好的目標。三是推進重點生態修復工程,以沿邊、沿江、沿路“三沿”綠化優化為重點,以點帶面推進國土山川補綠增綠,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3239.86萬畝,其中,長江流域完成營造林1565.05萬畝。濕地面積921.69萬畝,濕地保護率52.96%。草原面積1.09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5.9%,森林覆蓋率達到62.4%。目前,全省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360處,總面積8294.6萬畝。四是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全省金沙江流域開展了380座廢棄露天礦山修復工作,修復總面積2.02萬畝;全省涉及九大高原湖泊保護區的礦山共172個,已關閉144個,洱海流域關閉的57個礦山已全部完成修復。
——破舊立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實施綜合管控,制定了覆蓋全省的“三線一單”管控體系,出臺了《云南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實施細則(試行)》,對新上產業從嚴進行管理審批,堅決把云南最需要管住的岸線、河段、區域管住,堅決制止產能嚴重過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突出的產業轉移輸入。二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省綠色電力裝機占比達84.1%、綠色發電量占比達92%,“十三五”時期,云南“西電東送”電量累計將達7560億千瓦時,100%為清潔電力。水果、蔬菜、茶葉、花卉等成為綠色食品主導產業,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穩居西部省區第一。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質”旅游革命三部曲,2019年,云南旅游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旅游總收入突破1.1萬億元。三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淘汰煉鐵863.5萬噸、煉鋼540萬噸、焦炭184萬噸、電解鋁24.4萬噸、水泥熟料1975萬噸、平板玻璃832.1萬重量箱、造紙13.13萬噸。全省非煙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從66.2%提高到75.3%;發揮綠色能源優勢,加快綠色制造發展,圍繞構建“五個萬億級、八個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全省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健全機制,凝聚共抓大保護合力。一是推動跨區域合作機制,云南與重慶、四川、貴州建立了省際協商合作機制,每年定期召開會議,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旅游宣傳推廣協作等重點領域合作。二是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云南與四川、貴州共同推動建立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跨州市建立流域內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將補償獎勵范圍從長江流域7個州市擴大到全省范圍,獎勵機制基本實現全省覆蓋,努力探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運行績效評價體系。三是完善問題整改長效機制,以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舉報電話、微信視頻公眾號舉報平臺等自查糾錯機制,曝光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把問題反映出來,把壓力傳導下去,把責任分解落實,完善常態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四是構建司法保障機制,全省共設立12個環境資源審判庭,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民事、刑事、行政、公益訴訟執行“四合一”審執模式,2018年以來,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9725件,審執結案18083件。全省公安機關2018年以來共偵辦環境污染刑事案件401起、逮捕121人,辦理行政案件632起、行政拘留696人。
周民欣表示,在肯定云南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所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成效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仍然存在許多困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意識還要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資金籌措困難,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完善,問題整改責任落實不到位現象時有發生。下一步,云南將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積極謀劃、主動作為,以“堅定信心、勇于擔當”的精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切實把云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努力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頻道終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