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 山東泰安多措并舉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摘要: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牽頭部門,市縣兩級發改部門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工作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精心組織、認真謀劃,狠抓落實、強力推進,確保了如期高質量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各項任務。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李海楓、孟詔安、記者高楊報道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泰安市易地扶貧搬遷涉及東平縣5個鄉鎮(街道)16個村,搬遷群眾1.5萬人,占全省任務總量的39%,是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主戰場。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牽頭部門,市縣兩級發改部門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工作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精心組織、認真謀劃,狠抓落實、強力推進,確保了如期高質量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各項任務。該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泰安市發展改革委榮獲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東平縣西王社區榮獲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最美安置區,被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介宣傳。
9個新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鳥瞰圖。供圖:泰安市發展改革委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和發展才是目的。“十四五”以來,泰安市多措并舉、多點發力,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一是抓產業培育,強化基礎保障。統籌實施搬遷社區、產業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重點引進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目前,尹山莊社區制帽車間、朝陽莊社區光伏扶貧、西王社區紅尚制衣、后亭社區濱河鋼結構、百戶莊社區旅游扶貧產業園、西王社區盛世長青電纜等一批產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發揮效益。同時,建立產業項目與脫貧群眾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務工就業、資產收益、入股分紅等形式,確保搬遷脫貧人口能夠持續穩定受益。
二是抓政策導引,強化就業保障。按照“應培盡培、愿培則培、需培就培”原則,結合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項目“四送”專項服務行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使有勞動能力的脫貧群眾能熟練掌握1-2門實用技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積極開展“魯力同新”等就業服務示范活動,建立外出務工需求清單,為搬遷群眾提供省內外有組織勞務輸出服務。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動員安置區落地的產業項目、企業實體、鄉村振興勞務基地等最大限度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三是抓設施配套,強化服務保障。積極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資金和政策性貸款統籌用于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各安置區立足自身實際,科學謀劃社區景觀綠化,高標準實施硬化、綠化、亮化、凈化、美化“五化工程”,同步推進水、電、氣、暖、訊等基礎配套建設。同時,配建黨群服務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文體廣場、衛生室、幼兒園、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設立醫保、社保、水電費收取等便民服務窗口,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顯著提高。
四是抓治理創新,強化長效保障。突出黨建引領,各安置區全部成立基層黨組織,積極探索和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組織、制度和服務體系,突出抓好新冠肺炎疫情社區常態化防控、孝善養老、愛心助餐、社會捐助等重點工作,通過開展搭臺唱大戲、村風民風表彰、好公婆、好兒媳、好鄰居、美麗庭院等系列評選活動,豐富了搬遷群眾文化生活,拉近了搬遷群眾情感距離,使搬遷群眾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養有了較大提高,逐步實現從“融入”到“融合”、從農民到居民的平穩過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下一步,泰安市將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