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重慶數字經濟“試驗區”:數智賦能風正好,創新發展揚帆時

2021-03-17 10:25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重慶 數字經濟

摘要:“芯屏器核網”加速補鏈成群,重慶市集成電路產量、面板產能保持超30%的增長。建設426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70.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6.9%。全市首臺國產化計算機“天鑰”于2020年6月份成功下線。

 重慶解放碑步行街。(資料圖片)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重慶解放碑步行街。(資料圖片)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王曉濤

2020年重慶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超6000億元,同比增速超18%,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超過25%。

上云比例提高至95.8%,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接入近3000類數據。

建設426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70.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6.9%。

……

這一連串亮麗的數字,是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日前采訪重慶市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建設情況時了解到的數據。

2019年10月20日,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試驗區正式啟動。2020年5月13日,“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正式啟動,在第一批倡議方名單中,6個試驗區的名字赫然在列。

隨后,重慶市出臺《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該方案在全國6個試驗區率先啟動實施,重慶市從而成為全國首個啟動實施的試驗區。

在試驗區的創建中,地處西南內陸的重慶市,何以能在短時間內率先啟動實施呢?帶著這樣的疑問,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開始了這次采訪。

篤定先行,啟動試驗區一馬當先

“獲批試驗區后,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專班精心組織方案編制,高規格舉辦了多次意見征求會、論證會,并由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進行審議后,報送國家審批。”在重慶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米本家看來,重慶市能夠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試驗區,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推動,也得益于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的精心指導和全力支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按照改革試驗任務部署和需求,對我市試驗區建設方案編制進行跟蹤指導。”米本家介紹,重慶市上報方案時正值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上級指導單位按照特事特辦、特事快辦的原則,組織以3名院士為代表的7人高規格專家團隊,以視頻形式召開專家評審會,對重慶市發展數字經濟提出了寶貴意見。

“這還得益于大數據智能化戰略。”的確,重慶市自2018年以來大力實施的這一發展戰略,為該市積累了堅實基礎和強勁動能。米本家將此概括為三個“一流”:一是一流的數字基礎設施。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4.9萬個,擁有西部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群,中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標識注冊量超1億個,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總帶寬達380G。二是一流的應用場景。重慶市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擁有最豐富的產業門類、最佳的產業應用場景、最廣闊的市場空間。三是一流的社會氛圍。目前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已成為全市發展的共識,特別是重慶市作為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永久會址,“智博會”已成為重慶市一張新的亮麗名片,一大批數字化行業巨頭和重磅項目紛紛落地,城市集聚效應明顯增強。

聚焦“十新”,數字經濟支撐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重慶市啟動實施試驗區至今,所取得的進展令人振奮,具體體現在10個“新”上,即搶抓新機遇、激活新要素、壯大新動能、豐富新業態、強化新治理、加快新基建、壯大新平臺、筑牢新支撐、創新新機制和構建新格局。

在激活新要素,加速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上,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正抓緊方案編制工作。特別是“云長制”走向深化,上云比例提高至95.8%,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接入近3000類數據。為推進“云長制”,重慶在全國首創信創云,成立了重慶信創中心,建成華為、浪潮、紫光3個信創云平臺。全市信息系統累計遷移上云2548個,上云比例達98.9%,位居全國前三。同時,統籌規范政務信息化建設和運維,政務信息系統累計整合(關停)2079個,整合率達68.4%。

在壯大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上,“芯屏器核網”加速補鏈成群,重慶市集成電路產量、面板產能保持超30%的增長。建設426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70.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6.9%。全市首臺國產化計算機“天鑰”于2020年6月份成功下線。

在豐富新業態,激發生產生活新活力上,認定智慧工地2630個,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00個,集聚電商(網商)近66萬家,建成11個國內知名、行業領先的分享經濟平臺。

在加快新基建,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上,全國太空互聯網總部基地建設有序推進,互聯網域名F根鏡像節點、國家“星火·鏈網”超級節點落戶,中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接入二級節點16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重慶兩江)成功獲批。

在壯大新平臺,增強數字經濟發展集聚效應上,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新注冊企業700家,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有序推進,培育4個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啟動38個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創業孵化載體達291家。

據悉,2021年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已確定在重慶舉辦。

產業數字化,打造城市新名片

在創建試驗區中,重慶加快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深度應用,全面提升制造業、建筑業、農業和服務業數字化水平,助力打造“智慧名城”“制造重鎮”新名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智能制造深入推進。積極引導重點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重慶市近90%的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推動實施2780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集聚發展,全市集聚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197家和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47個,累計服務企業“上云”7.1萬戶。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創建認定示范應用項目393個。

二是數字技術與建筑業融合加速。推動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近1000個項目中應用,認定智慧工地2630個,建成市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6個。探索建立表達和管理城市三維空間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率先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等區域開展試點。完成建筑業行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形成數據資產約28億條。

三是智慧農業農村建設加快。重慶市已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00個,市農業科學院工廠化魚菜共生系統獲批農業農村部全國智慧農業新技術應用模式。涪陵、江津等6個區縣入圍全國首批“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建成全市“三農”大數據平臺,匯聚整合全市涉農信息資源8800余萬條。圍繞榨菜、柑橘等特色優勢產業,開展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和應用。

四是服務業數字化進程加速。考拉海購、阿里巴巴菜鳥等電商頭部企業落戶重慶,本土渝歐股份躍升為全國性跨境電商企業,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紛紛落地。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綜保區的智能倉儲均已完成建設規劃并已投入使用,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南坪、觀音橋等多商圈建成智慧商圈平臺,實現商圈金融、智能停車等功能。會展大數據綜合應用分析平臺推進“云簽約”,成渝智慧會展核心區建設穩步推進。

數字化轉型,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為持續深化數字化轉型,重慶市的選擇是“對癥下藥”。米本家說:“實體經濟的不同行業領域,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不同、場景不同、邊際效應點不同,需要找準路徑、分類施策,最大限度發揮數字化轉型對實體經濟的催化提升作用。”針對第一產業,努力推廣遠程監控、農業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實現育種、生產、銷售全流程數字化,加速釋放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潛力。針對第二產業,加快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探索培育網絡協同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激活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綠色化工及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發展新動能。針對第三產業,重點深化數字技術與商業、教育、文化旅游、娛樂等行業領域的融合,持續不斷催生、培育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服務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例如,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5G虛擬企業專網建設項目,基于“互聯網+”協同制造、智慧制造,計劃部署5G基站200余個,邊緣計算(MEC)平臺3個及以上;在30類工業終端或裝備上部署5G終端模組,設備聯網數量達到1500臺以上;充分利用現有平臺資源與主流工業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實現5G網絡、終端能力調用及監測,具備百萬級以上規模終端的接入管理能力;實現50個以上特定場景的工業應用。

據了解,為強化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試驗區建設,重慶市目前正在組織開展重慶市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評審工作。“重慶市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申報方向明確分為區域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企業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兩類,全市共有23個區縣進行申報,申報數量達到70家(區域型20家、企業型50家)。”米本家透露,評審工作已近尾聲,預計今年3月將率先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市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并爭取創建首個國家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

“月明三峽曙,潮滿二江春。”按照《方案》,重慶市力爭到2022年,數字經濟總量達到萬億級規模,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這意味著重慶市要在兩年時間里,將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而在創建試驗區的征程中,重慶市也必將譜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振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