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碳中和長三角國際論壇共議零碳未來
摘要:到2050年,綠色經濟將幫助長三角地區政府實現財政收入較2020年增長6倍,達到38萬億元。綠色經濟能從2025年起每年為長三角地區平均多創造近380萬個工作崗位,創造更干凈、可持續的經濟。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鮑筱蘭報道 日前,“愿景2050·加速碳中和”長三角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分“從綠色創新到綠色商業”和“區域協調引領深度脫碳”兩大部分,聚焦企業行動,深析政策改良,積極促進北歐國家與長三角地區在碳中和與數字化條件下開展綠色合作,為共同構建全球治理新機制提供了新平臺。
本屆論壇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主持。她表示,長三角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新時代構建中國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北歐國家則在以環境技術和政策制度創新推動社會公平轉型方面有許多嘗試與經驗,是歐洲低碳發展轉型的先行者。
“我們一方面要推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但同時也要注意向低碳過渡,實現兩者的平衡。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實現全球化的協作,比如從技術方面,這并不是一個零和的博弈。這個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去解決。”芬蘭駐滬總領事何朗明說,在2019年1月《北歐碳中和宣言》的指導下,北歐國家持續與全球伙伴深化合作,通過支持政策制定、探索多渠道氣候行動資金以及提供北歐企業的創新解決方案,以推動在本世紀中葉前過渡到氣候中和,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機遇。他認為,氣候變化應該是一個能夠實現區域化、大范圍合作的領域,他也希望能夠在未來推動更多區域甚至全球范圍內的對話。
世界資源研究所副總裁海倫·蒙特福特線上發言表示,“我們的合作程度越高,就越能夠互相汲取經驗教訓,分享技術和其他解決方案,共同應對挑戰,這樣的話就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她提到,北歐國家、歐盟還有中國現在都已經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諾,是時候進一步設定路線以及中期目標并積極采取行動了。長三角地區在碳達峰以及實現碳中和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實現更大社會效益。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表明,到2050年,綠色經濟將幫助長三角地區政府實現財政收入較2020年增長6倍,達到38萬億元。綠色經濟能從2025年起每年為長三角地區平均多創造近380萬個工作崗位,創造更干凈、可持續的經濟。
瑞典環境部主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代表團團長馬蒂亞斯·佛蒙利表示,長三角地區和北歐國家多領域、多維度的合作嘗試正在積極助力全球減碳進程。他強調“標準化“和”思維轉型“的重要性。“從瑞典的角度來看,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方式以及全球氣候行動主要是基于監管框架、金融以及創新技術這三個元素,我們希望這些元素也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彌補。對于11月份的COP2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同事們正在積極準備,共同推動這方面的政策透明度,推動市場機制的創新,推動金融、投資的發展,以及各個國家的自主貢獻目標。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到減排和保護全球氣候的實踐中來。上海以及華東地區經濟發展一直走在中國前列,我們希望在未來看到更多合作。”
在中國提出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的背景下,來自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市外國投資促進中心、經濟人企業家網絡、晶科、丹佛斯、科大訊飛、極地綠色能源等機構和企業代表在圓桌討論環節就如何通過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借力大數據等途徑加速低碳轉型展開了討論。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