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中國】甘肅武都:路網通達產業興
摘要:“我認為中國的橄欖油屬于輕度到中度口味,青草香味較濃,在該類別中屬于高品質的橄欖油,非常適合亞洲人的味覺習慣?!眹H油橄欖理事會評委索里亞諾對武都橄欖油做出高度評價。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俊興 記者王斌報道
編者按: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的氣候、土壤等與地中海沿岸極其相似,同處世界頂級油橄欖黃金生產帶(北緯32°58~33°36),大自然賦予其得天獨厚的條件,稀缺的高原河谷氣候,最適宜油橄欖的生長,出油率和掛果率都與原產地相差無幾,是國際油橄欖協會IOC認定的油橄欖一級適生區。
因特殊的地理條件,武都盡管山清水秀、資源富集,但落后的交通運輸條件卻是長期制約這一方土地發展的“瓶頸”。“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對武都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和多年來武都留給外界最為深刻的印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武都區把加快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作為第一要務,隨著武罐高速、成武高速、渭武高速的建成通車,結束了武都不通高速的歷史,實現了現代化交通從“無”到“有”,從“量”到“質”的飛躍。
武都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武都油橄欖果
武都油橄欖果
如今,一條條高速巨龍盤旋于武都的青山綠水之間,不僅改善了山區群眾出行的條件,更托起了他們的“小康夢”。沿著武罐高速向西而行,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片濃郁的“橄欖綠”。1964年,油橄欖由周恩來總理從阿爾巴尼亞引進中國,1975年,在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宋平的關懷下,武都開始引種試驗栽培油橄欖,如今油橄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和“金字招牌”。
家住角弓鎮白草壩村的村民張勇原來常年在外務工,勞務輸轉曾一度成為他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當他看到周圍的村民通過發展油橄欖產業增收致富時,他主動將家里的5畝山地改種成油橄欖,張勇說“以前出門務工,家里的山地種的都是核桃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低,核桃樹病蟲害嚴重,一年也收成不了多少,現在改種油橄欖之后,不僅每年都有油橄欖產業辦公室的技術人員送技術上門,還能以保護價把鮮果及時交售給油橄欖加工企業,家里每年油橄欖產業的收入能達到5萬元,比原來打工掙得錢多,還能照顧家里,自己非常高興。”對于發展油橄欖產業張勇滿懷期待和信心。
近年來,武都區圍繞打造“中國橄欖之城”的目標定位以引種試驗、良種繁育規劃建園、栽培管護為突破口,扎實推進油橄欖基地建設、科技研發、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同時,區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油橄欖產業發展基金,采取以獎代補、貼息等形式,大力支持油橄欖產業發展,計劃在未來三年通過栽植擴面和高接換優等措施,實現油橄欖產業適生區倍增目標,全面開啟農業產業現代化新征程。
“我認為中國的橄欖油屬于輕度到中度口味,青草香味較濃,在該類別中屬于高品質的橄欖油,非常適合亞洲人的味覺習慣。”國際油橄欖理事會評委索里亞諾對武都橄欖油做出高度評價。
為了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武都區采取“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加快油橄欖產業基地建設,基地面積從2011年的18萬畝擴大到49萬畝。
“油橄欖鮮果可以壓榨成為橄欖油,用鮮果冷榨而成的植物油,營養價值較高,壓榨完之后的殘渣還可以用作肥料。葉子可以做成油橄欖茶,而且由于橄欖樹四季常青,樹形美觀,還可以制作成盆景。除了果子可以賣,葉子和枝干也是可以帶來不少的收入。這一株油橄欖,可以說是渾身都是寶。而且現在隨著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建成通車,我們的油橄欖產業也搭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每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油橄欖產品也是越來多了”武都區油橄欖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趙海云介紹到。
據了解,2021年1-5月份,油橄欖產業實現電商銷售總額6.4億元(線上銷售額2.9億元,線上詢盤線下交易3.5億元)。2020年全區電商銷售總額達18.2億元。油橄欖主產區的1.01萬戶4.42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油橄欖實現了脫貧目標。全區油橄欖產業受益農戶達4.5萬戶21萬多人。
未來三年,隴南市計劃建成白龍江沿線100公里油橄欖綠色長廊,基本實現最佳適生區全覆蓋,油橄欖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0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同時,將建成油橄欖物流貿易中心、商務中心、科技培訓中心、產業孵化園,進一步鞏固提升油橄欖產業發展成果,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優勢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