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行業企業節能路上逐“綠”而行
摘要: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底,我國綠色低碳專利有效量達21.8萬件,同比增長23%,先進技術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本報見習記者 | 甄敬怡
走進中國石化勝利油田萊113區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運行現場,這里已實現無人值守、少人巡檢的智能化管理。勝利油田萊113區塊生產區,是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東營市時到過的一站,也是我國CCUS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應用的轉化實踐現場。這是我國石化行業邁向現代化、綠色化、科技化的生動體現,也是我國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費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2/3,是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谖覈圃鞓I大國的國情,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不僅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
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第二日的活動主題為“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行動”。透過這個一年一度的窗口去總結和回望,不難發現,我國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正邁出堅實步伐,重點行業企業能效水平持續提升,“含綠量”更高,“含金量”更足。
能源綠色化轉型成效顯著
中國石油的油氣產量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石化建成加氫站98座,成為全球加氫站最多的公司,并建成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中國海油圍繞光伏發電、海上風電多點布局……當前,我國能源化工骨干企業堅決扛起能源保供和能源革命的歷史責任,統籌能源保供與綠色轉型,不斷推動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加速轉型。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錨定低碳發展目標,強化高質量發展用能保障,能源綠色化轉型成效顯著——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邁出新步伐,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建成全球清潔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煤電體系,85%以上的煤電機組實施了節能改造,90%以上的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煤電機組發電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2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300.7克/千瓦時,比上年降低1.0克/千瓦時。
可再生能源量增質優,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轉型成效顯著。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0年增長近3倍,目前已占到全部裝機的一半以上。2012~2022年,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從14.5%增至25.9%。
推進能源消費低碳化、促進節能減排的同時,國資央企夯實保供底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能源保障。來自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央企業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分別下降4.5%、3.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8.4%、12.9%、11.2%、7.0%。2022年,中央發電企業以54.7%的機組容量保障了全國63.1%的電力供應。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2022年12月16日,河鋼集團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全線貫通,該工程全球首創了“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工藝技術。據測算,與同等生產規模的傳統“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每年二氧化碳減排比例達到70%以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聚焦綠色化升級改造,過去一年,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21~2022年,我國規上工業以年均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工業經濟增長,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8%,重點耗能工業企業單位電石、合成氨、電解鋁綜合能耗分別累計下降6.8%、0.8%、2.5%。重點行業企業爭當能效"領跑者"。"十四五"以來,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紡織等行業已有86家能效"領跑者"企業。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新興產業也在加速布局??茖W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提升新興產業占比,讓產業結構"綠"起來--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5.5%和31.8%,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6.1和3.6個百分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多領域,目前已建成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20萬億元。
綠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正在被鍛造。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備受關注的領域。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產業綠色發展生態漸成
6月4日,中國航發"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在深圳通過產品驗證鑒定。這標志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10兆瓦級重型燃氣輪機通過整機驗證,填補了國內該功率等級產品空白。與同功率火力發電機組相比,其一年可減少碳排放超過100萬噸,聯合循環一小時發電量超過15萬千瓦時,可以滿足1.5萬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一系列產品空白不斷被填補,綠色低碳硬科技持續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為節能降碳提供強勁引擎。強化科技賦能,先進適用節能降碳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也不斷成長壯大,良好的產業綠色發展生態正逐漸形成。
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底,我國綠色低碳專利有效量達21.8萬件,同比增長23%,先進技術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數字化節能協同推進。2021~2022年發布87家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建成25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生產效率提升34.8%,碳排放減少21.2%。
節能監察和節能診斷得到積極響應。2021~2022年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對6900余家重點企業進行工業節能監察,558家工業節能診斷服務機構對7756家企業進行節能診斷服務,提出約1.6萬項節能改造措施。
工業領域"節"盡所能的共識正在凝聚。在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啟動儀式上,12家行業協會和19家企業共同簽署并發布了《重點行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宣言》。責任在肩,逐"綠"而行,越來越多的重點行業企業正努力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者、引領者,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