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貨幣政策扭轉市場預期的核心在于增加有效需求
摘要:通過降低政策利率,快速降低真實利率,以支持私人部門的消費和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必要的支撐。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承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229期)以線上直播會議的形式成功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當前形勢下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本次沙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曲強主持。針對當前局面,貨幣政策沒能有效提振經濟,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副教授劉澤豪從四個維度分析了這個問題,一是貨幣投放總量不足,二是我國目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過于依靠行政主導,三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四是貨幣政策扭轉市場預期的核心在于增加有效需求。
中國金融出版社原總編輯郭建偉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具有復雜性,有效需求不足與部分行業被卡脖子供應鏈中斷并存。貨幣政策整體上應保持寬松狀態,以涵養經濟轉型和產能調整的過程。此外,傳導機制很關鍵,在通過信貸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可能不會將資金投向某些領域,導致單純的總量調控和市場價格調控難以實現特定的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目標。
中證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宏勝認為,貨幣政策實施效果與傳導機制和金融市場的變化直接相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職責、目標、工具、傳導機制及面臨的約束均有所不同,宏觀調控時的政策立場、取向和操作方向并不必然一致:經濟陷入衰退時,兩者一致性較強;但經濟減速不顯著時,往往出現差異。當前,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同很重要,應進一步明確政策取向和責任,充分發揮好各自工具的作用。
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鄂志寰強調,近年來,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問題引起較大關注,這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討論短期的基礎上,需要從機制安排上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行框架進行更符合中國實際的設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冶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面臨的最突出挑戰,需求不足的核心在于價格問題,因此主張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應成為解決需求不足的主要工具。他指出,降低利率可以提升經濟活力,從而對匯率提供根本性支撐。同時利率下降有助于減少不良資產,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善金融機構的盈利穩健性。貨幣政策應更關注需求刺激,而非過度擔憂流動性過剩。在今年財政大盤子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需要發揮更大作用。他建議通過降低政策利率,快速降低真實利率,以支持私人部門的消費和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必要的支撐。
據悉,大金融思想沙龍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起設立的高層次學術沙龍,沙龍立足中國實踐、緊跟國際前沿,為推動新時期“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臺。黃達教授是新中國“大金融”思想體系的首倡者和設計者。世紀之交,他針對經濟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學科建設提出的新挑戰與新要求,重構基于中國實際的金融學科框架,首倡并系統設計“大金融”學科體系;幾代學人在此基礎上不斷傳承發揚,主張金融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相結合,具有鮮明“人大學派”特色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系日漸形成。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