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吆喝,話老字號” 北京中軸線上叫賣“王致和”
摘要:作為老字號又是國家非遺的王致和,355年來,從前門外延壽寺街上的“王致和南醬園”小作坊到集團規模流水線,從走街串巷叫賣到現在直播電商銷量屢創新高
中國發展網訊 “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饒香油,醬豆腐蘸窩頭。”。“京城叫賣大王”臧泉江一陣陣洪亮的吆喝聲響徹前門正陽橋牌樓附近,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駐足觀看、紛紛拍攝。
9月19日,“聊吆喝,話老字號”主題活動在大美中軸觀光巴士上拉開序幕,觀光巴士從正陽門箭樓附近出發,一路循脈著北京老字號,聆聽老而彌新的吆喝聲,感受老字號的守正創新和文化底蘊。
隨著觀光巴士“鐺鐺”的鈴聲,伴隨著“京城叫賣大王”的吆喝聲,讓大家一下從現在穿越回過去,時光的隧道仿佛閃現出當年王致和無意中發現并發明了腐乳的樣子。前門外王致和南醬園舊址、慈禧賜名臭豆腐“青方”、大阿哥叫賣臭豆腐等傳奇故事也在京味畫家楊信的畫作和講述中一幕幕展開。楊信回憶,過去小商販提著柳條筐在胡同里叫賣,老百姓主食也大多是玉米面窩窩頭或貼餅子。“當時蔬菜少,物美價廉的臭豆腐就成了下飯佐餐最好的食品。臭豆腐往剛出鍋的熱窩頭上一抹,甭看棒子面窩頭粗,有臭豆腐伴著,那身價倍增,那叫一個香。”。
在觀光巴士上,前門外王致和舊址老街坊張忠強說,他從小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聽著鴿哨聲、蟈蟈叫聲,還有小販的吆喝聲長大的。自己印象最深的、至今還能學唱的,就是賣臭豆腐的吆喝 “臭豆腐,醬豆腐,鹵蝦小菜醬黃瓜哎……”。他說,那些回蕩在胡同深處的叫賣聲,蘊含著道不盡的老北京情懷和濃濃的煙火氣,讓人回味無窮。高亢的吆喝、婉轉的叫賣調,字正腔圓,有韻有轍,悠揚悅耳,好懂耐聽……這也正是臧泉江等許多傳承老北京吆喝的傳承人將吆喝變成藝術,保留“消失的老北京聲音”的不倦追求。在京味兒畫家楊信的畫作中,也經常以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多彩民俗為主題像王致和這樣的老字號,也是楊信靈感的最好來源:“很多老字號與百姓的關系非常緊密,比如王致和,可以說是最‘接地氣兒’的老字號之一。”?;顒蛹钨e們認為,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賣產生的土壤和環境。北京的中軸線是歷史文化之軸,也是美食之軸、生活之軸,更是老北京風土人情的集中體現。
正陽門、永定門、天壇、天安門廣場、故宮、景山公園、萬寧橋,鐘鼓樓……一座座奇絕壯美的建筑,坐落在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上,觀光車一路前行,吆喝聲和中軸線的故事也伴隨著京城美景和時代的車輪前進。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從歷史走向現代,中軸線附帶繁榮了沿線的商業、文化和獨一無二的京味民俗,包括王致和等在內的星羅棋布的老字號也依托中軸線傳承至今,同時也為沿線眾多老字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作為老字號又是國家非遺的王致和,355年來,從前門外延壽寺街上的“王致和南醬園”小作坊到集團規模流水線,從走街串巷叫賣到現在直播電商銷量屢創新高。同時,王致和產品特色風味未變,但花色品類增多。王致和公司代表表示,現如今,老字號王致和始終秉承“誠、信、創”的匠心精神,堅持做中國人自己的味道。“最終形成了以腐乳、料酒、醬料、調料、香油麻醬、豆沙豆餡等為主要系列的百余種產品,吃的方法也更加多種多樣,成為了百姓們的佐餐佳品。”。
觀光巴士一路向前,到達北京中軸線北端鐘鼓樓。在鐘鼓樓廣場上,一根扁擔挑起兩個柳筐,筐里放著王致和各種腐乳產品。“京城叫賣大王”臧泉江宏亮悠揚的叫賣聲再次響起,經典的“臭豆腐,醬豆腐”吆喝聲,讓在場的市民和游客驚喜不已,還有不少人跟著臧泉江學習了各種吆喝,并現場“一試身手”。曾經耳熟能詳的叫賣聲早已不是單純的喊話,現如今已成為有節奏和曲調的聲樂藝術。這一聲聲的叫賣聲,是北京胡同里一道充滿煙火氣的獨特風景,更是北京胡同里的一張京味文化名片。(圖文/主辦方)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