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之變:呼嘯而來的銀發經濟——2024第五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在京舉行
摘要:聚焦老齡社會多樣化需求,探討如何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潛力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11日,由盤古智庫及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的“格局之變:呼嘯而來的銀發經濟——2024第五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聚焦老齡社會多樣化需求,探討如何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潛力。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已邁入一個可與歷史上大航海時代相媲美的新時代。“銀發經濟也要加上新大航海時代的翅膀,大家要擁抱新技術,發揮大航海時代的胸懷和視野,讓銀發經濟更好造福人類。”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鄭址洪展示了如何利用科技為老年群體服務,融合了“黑科技”的發熱服,不僅可以讓老年群體在寒冷時保暖,還可以提升手臂的肌肉練習能力。而睡眠儀器則可以評估他們的睡前、睡眠和睡后過程。“在技術的輔助下,我們可以成為增強型的人類,如:借助眼睛提升視力到運用智能眼鏡;在AI技術加持下的新產品可以自發熱讓老人感到溫暖,同時還可以增強手臂的肌肉能力;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使食物做得更容易咀嚼,同時可以測量老人的吞咽能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會帶來數字鴻溝以及老人更易上當受騙的風險,最好的做法依然是去擁抱新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數字人”可以幫助老年人識別詐騙信息,防止他們上當受騙。利用高科技軟件,還可以大大減少養老中心、看護所等工作人員花費在行政事務上的時間,讓他們更好地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隨著AI的發展,人類會與越來越多機器人共處,這時候如何彼此建立信任模式,使得機器人可以更好地幫助老年人也是高校研究的課題之一。
“我們今天在進入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時候,需要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可能不僅僅是說經濟中某一小部分,一個產業。而是像當初在談數字化的時候,數字化時代到來會催生整個經濟的數字化,同樣如此,未來整個經濟會銀發化,它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首席專家梁春曉表示,老齡化不是問題,不適應才是。今天我們面臨的最大變化是人的變化,年齡結構和人的形態都在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銀發經濟更是一個以人、以民生、以人民為核心的新經濟。這個過程當中面臨的困難依然是財富不足。如何應對?梁春曉認為,第一是降低成本,通過規?;?、生態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共享平臺,包括控費,降低醫療成本,健康成本等等,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第二是擴大財源,如何把社會資本這些潛在的東西轉化為社會財富。需要社會創新、跨界融合。第三是轉換,譬如在適老化投資得多,那么防止老人跌倒等風險,可以在更大層面減少各種醫療照護費用。最后是改革,建立面向全體老年人的合理的最低養老金制度”以解決社會財富不足和不均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社會福祉,另一方面只有讓老人有一定財富,才能擴大有效需求,帶動銀發服務體系發展。”
近年來,中國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一挑戰帶來的影響將蔓延至社會各個層面。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香港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容蔡美碧認為,應從迷思中跳出來,打破對高齡的傳統觀念,推動創新行動,推動有意愿的老年群體再就業,“我們應該打破對高齡的傳統觀念。老齡人群有智慧有經驗,很多人充滿理想,希望繼續貢獻社會。”容蔡美碧表示,未來十年,發展銀發經濟非常重要。據介紹,2003年,香港成立了“銀杏館”,為有經濟及精神寄托需要的老齡人群提供就業機會,鼓勵長者“再就業”,以此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20多年過去,銀杏館旗下的餐館、有機農莊等已幫助數千名老年人實現再就業。
英諾創新空間創始合伙人鄧永強認為,未來30年,是AI+銀發經濟的好時機。經濟會持續發展,人的壽命越來越長,AI帶來的新經濟,不管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比例會越來越高。鄧永強表示,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將在養老、陪護、娛樂、醫療、護理等方面發揮很大作用。
在本次會議上,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李佳撰寫的新書《銀發經濟》發布,同時發布了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研究員龐志璞主筆的《中國老年人生命關懷與尊嚴保護社會創新報告》。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