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的九大抓手
摘要: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須謀劃最優的戰略路徑。降碳與發展并行不悖,要把握好實現雙碳目標的節奏,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伍,歷史要我們考出好成績。”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領導人向國際社會作出鄭重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擔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引擎。為共同探討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途徑,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盤古智庫于日前舉辦了“碳達峰碳中和與地方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在本次研討會上,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有九個抓手。
第一,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藍天保衛戰并不是針對減碳,而是針對空氣污染PM2.5,這兩者有高度協同性。國際上的標準是15微克/立方米,我國的目標首先是35微克,美麗中國必須要實現這個指標。
第二,節能提效是降碳的一大舉措,首先是產業結構調整節能,同時要采取管理節能、技術進步節能和文化節能等舉措?,F在高耗能產業占比過大,比如說鋼鐵、水泥,全世界鋼鐵56%在中國生產,全世界水泥56%在中國生產,我國需要鋼鐵,也需要水泥,但是不一定需要這么多鋼鐵和水泥。現在一些省想用高耗能產業拉動經濟復蘇,堅決要抑制這樣的沖動。
第三,電力行業減排,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非化石能源是我國可以掌控的。發展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必須發展智能電網,儲能、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建設以非化石能源電力為主的新能源電力系統,是以太陽能、風能為主,讓電力是優質的、高質量的和靈活的。
第四,交通行業減排,鼓勵綠色出行。
第五,工業減排。工業耗能占全社會耗能60%,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
第六,數字化、智能化、智能家居、智能家用電器的普及會加速建筑低碳化。建筑改造不僅可以節能,還能產能,利用BIPV,與建筑結合的光伏,電力自發自用潛力巨大。能源產消一體化,要提高靈活性電源:儲電、電動車、充電樁等成為一體化的新型建筑配電系統。
第七,發展循環經濟,固廢資源化利用,減少填埋。
第八,發展碳匯,鼓勵CCUS等碳移除、碳循環技術?,F在的排放值大于碳匯值,著力點要好好減排,同時努力發展碳匯,讓碳吸收增加。
第九,政策手段,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等等,作為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
杜祥琬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須謀劃最優的戰略路徑。降碳與發展并行不悖,要把握好實現雙碳目標的節奏,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伍,歷史要我們考出好成績。”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