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藍圖顯成效 低碳試點探轉型
摘要:我國碳市場減排成效逐步顯現。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采用基于行業碳強度的基準值法,在確保電力供應的前提下,實現了對高效機組的激勵和對低效機組的約束,促進了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提高了發電行業效率。
本報記者 | 白雪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7月12日是2023年“全國低碳日”,主題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今年已是“全國低碳日”活動連續舉辦的第11年。如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生活漸成風尚。
騎行愛好者騎行在長江環線綠道四川宜賓市南溪區長江村段上。新華社
綠色低碳發展的藍圖愈發清晰
周松成,浙江省寧波光年太陽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2007年,周松成在德國從事光伏行業,2012年底將先進的光伏應用理念和集成技術帶回國內,并進行推廣和項目建設。2014年,周松成帶領團隊深入農村,研發適用于農村場景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通過8年的實踐,不斷結合新產品、新工藝開發了3代“寓建光伏”產品,同時為了破解項目建設資金難題,在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零碳共富”商業模式,讓政府、投資方、建設方、村集體和村民成為項目建設共同體,實現“共建共用共享”。
聯合國南南合作官員在考察項目后評價說:“這些光伏板把陽光變現為‘黃金白銀’。在當地,群眾追求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然成為一股新熱潮。”2022年,“寓建光伏助脫貧,綠色能源促發展——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光伏村產業發展案例”榮獲聯合國“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周松成是我國低碳行動踐行者的一員,龍觀鄉光伏村產業發展也是我國低碳發展的典型代表。在我國,低碳行動已成為常態,綠色發展進入快車道。
在福建廈門,象嶼綜保區正在打造零碳智慧綜保區,在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方位系統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以智慧化管理實現物流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運營數字化轉型。截至目前,園區整體裝機容量已達6.7兆瓦,預計年發電量可超873萬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2750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8713噸,全面實現減碳降污的工作目標。通過光伏、儲能等技術應用,已建成光儲充一體化的示范園區。2022年9月30日,經中國船級社認證,象嶼綜合保稅區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了碳中和。目前已實現園區內部碳排放與碳吸收自我平衡、生產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零碳綜合保稅園區。
位于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西南黃海海域的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結合生態保護主責主業,率先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研究與實踐,2021年底,碳排放核算結果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認證,成為全國首個得到權威部門認證的自主負碳區域,年負碳1333噸二氧化碳當量。2023年保護區出臺了碳普惠激勵機制規范性文件,建立“線上積分獎勵—線下商品兌換”的激勵機制。通過政府引導、活動激勵、居民游客參與提高低碳生活影響力,讓低碳生活新時尚在靈山島蔚然成風。
作為一名社區園藝師,白階云是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社區綠化的“咨詢師”"帶頭人”和“宣傳員”,也是一位自點滴做起、全心全意真誠付出的社區低碳綠色生活踐行者。為提高社區居民的綠化低碳生活意識,10多年來他定期在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多樣的綠化咨詢、講座、體驗服務。
所到之處皆低碳,綠色低碳發展的藍圖愈發清晰。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我國碳市場減排成效逐步顯現
碳市場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工具。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經過兩年的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制度規則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配額分配方法不斷優化,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違法違規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碳排放數據質量顯著改善,基本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我國碳市場減排成效逐步顯現。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采用基于行業碳強度的基準值法,在確保電力供應的前提下,實現了對高效機組的激勵和對低效機組的約束,促進了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提高了發電行業效率。2020年,電力行業單位火電發電量碳排放強度相較2018年下降1.07%。企業低碳發展意識逐步增強,初步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碳市場已成為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全國碳市場不僅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碳市場提供了借鑒,同時為促進全球碳定價機制形成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認可。全國碳市場建設成效為樹立我負責任大國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上述負責人說。
低碳城市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有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城市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比重高達85%。減少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決定性作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窗見綠滿眼皆景、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的低碳城市已成為各大城市努力的方向。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據介紹,自2010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開展了81個低碳城市試點,涵蓋了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和工作基礎的城市(區、縣)。試點城市圍繞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建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五個方面扎實落實試點具體任務,并在低碳發展的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和協同創新等五個方面開展大膽探索,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為地方綠色低碳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深圳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正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近零碳"建設路徑,引領全國大中型城市綠色轉型。據了解,今年年內深圳已有多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落地,到2025年,將累計建設100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截至去年底,全市綠色建筑的總面積超過了1.6億平方米,預計到2025年,全市將達到2.35億平方米的綠色建筑總規模。
近期,由清華大學和其成果轉化平臺聯合研發的"碳立方--碳中和與清潔空氣數智引擎"落戶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下屬單位北京市計算中心,助力數字化低碳城市建設。北京市計算中心也成為全國首個具備"雙碳"路徑規劃評估算力的計算中心,通過服務首都、輻射京津冀等場景應用,提升數智技術賦能"雙碳"戰略領域的落地能力,助力北京市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各試點城市創新舉措正在為低碳城市建設貢獻寶貴的經驗,前所未有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正在展開并取得顯著成效,還將繼續取得更大成果。
未來,我國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深入宣傳低碳發展理念,積極落實"雙碳"目標,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