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擔當鑄就溫暖防線——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
摘要:節日期間,安太堡選煤廠的職工郭祥敏依然早早來到主廠房巡檢重要設備,他說:“保供穩煤就要做好對重要設備的巡檢,作為老員工,我必須把好這一關。”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程暉報道
能源保供,一頭連著國家經濟的穩定運行,一頭系著千家萬戶的冷暖。2024年保供形勢復雜,極端天氣頻發等因素均對電力供應安全造成較大影響,保供壓力大、風險大、不確定性大。面對風險挑戰,尤其在去冬今春的能源保供關鍵時期,眾多能源央企挺身而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煤炭、電力等能源的穩定供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國之大者”的擔當。
挖潛增效,守護能源“壓艙石”
隆冬時節,氣溫已降至零下。位于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補連塔煤礦設備運轉不停,生產正忙。“在能源保供期間,每多割出一刀煤,就可滿足沿海電廠一臺67萬千瓦的機組多運行8小時。”補連塔煤礦綜采三隊隊長郭志有說。
“作為一名在煤礦一線工作了十幾年的‘老礦工’,能源保供是我們的一項常態化工作,尤其寒潮大雪來襲時,能源保供都始終是我們的頭等大事。無論是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還是酷熱難耐的夏天,我們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守在百米地層深處。”神東煤炭補連塔煤礦綜采一隊隊長劉欣文說,“記得2024年冬天,寒潮來襲,氣溫驟降到零下20多度,我們隊依然每天保持4萬多噸的產量。”
煤炭生產緊鑼密鼓,為冬季供電供熱攢夠“口糧”。
去冬今春,國家能源集團認真履行“能源供應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職責使命,突出做好常態保供與應急保障,堅持做強“511+2”保供品牌,常態化能源保障力、一體化運營競爭力、能源市場引領力全面提升,圓滿完成兩會、春節、迎峰度冬等重要時段、重點地區保供任務。
國家能源集團以煤炭高產穩供保能源安全,克服部分礦井停產減產、產能接續緊張、惡劣天氣多發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自產煤量連續42個月保持5000萬噸高位水平。疆煤出區實現新突破,在資源獲取、成本壓降、煤質把控、運力開拓、增量提效等方面持續發力,疆煤出區實現月均200萬噸目標,保供能力和區域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能源集團堅持“掛圖作戰、全程督辦”,推動多項關鍵節點實現重大突破,為集團公司煤炭保供奠定堅實產業基礎。同時,外購煤全力補充支撐。堅持量價聯動、噸煤必爭、供需匹配、依法合規,突出重點區域、重要時段備煤組織等。
在中煤平朔集團東露天礦,零下25度的嚴寒中,上百臺重型裝備在智能集控中心的調度下,開足馬力生產。該礦總工程師邵賓介紹:“12月份是迎峰度冬的關鍵時期,我們緊盯保供目標,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平均日出煤7萬余噸,單日最高原煤產量超9萬噸。”東露天礦的產能得到了顯著提升,職工收入也隨著工效的提高而增加,成為中煤平朔集團煤炭保供的主力礦井。
在煤炭保供的戰場上,平朔集團的干部職工用無私奉獻詮釋著“煤炭人”的使命。節日期間,安太堡選煤廠的職工郭祥敏依然早早來到主廠房巡檢重要設備,他說:“保供穩煤就要做好對重要設備的巡檢,作為老員工,我必須把好這一關。”
為提高生產效率,中煤新集公司優化生產組織管理,合理安排生產任務和人員配置,科學制定生產計劃,加強生產過程中的協調和溝通,確保生產環節緊密銜接,實現礦井高效生產。該公司阜陽礦業綜采一隊為化解工作面邊采邊撤對生產的不利影響,大力開展班組“勞動競賽”,以業績論英雄、憑實力說話,充分激發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全員工效大幅提高,設備開機率提升20%,日產原煤穩定在萬噸以上。班長蘇濤感慨道:“穩產保供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想到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了大家的‘幸福指數’,再苦再累也值得!”
鏖戰風雪,暢通能源大動脈
煤炭生產馬不停蹄,保運輸也刻不容緩。
當渤海灣的鹽霧在鐵軌上凝結成霜,一列列運煤專列如同鋼鐵巨龍駛入秦皇島港。這里是全國能源保供的“心臟起搏器”,中國中煤秦港業務部駐守在此,在零下20度的極寒中,無懼風雪、無問西東,守護著工業血脈的每一次搏動,成為保供期間的最美逆行者,用擔當與責任書寫中煤能源保供答卷。
冬季來臨,過低的氣溫導致煤炭粘連在車皮無法卸下,造成大量煤炭損失,一場與凍車煤的博弈即將展開。秦港業務部團隊設立了天氣氣溫監控小組,根據數據篩選出容易凍車的重點礦區,聯系發礦單位做好隨時噴灑防凍液應對低溫的準備,協調監督港口及時開啟磁脈沖振打設備,對每一列駛入秦港翻車機的運煤列車進行震蕩敲擊,必要時對凍車煤較多的車皮進行二次翻卸振打。業務部的青年職工們穿戴著厚厚的保暖棉服和防護裝備,冒著嚴寒攀上冰冷的鐵梯,透過結霜的護目鏡仔細查驗車皮凍煤清理效果留存影像資料,身著藍色工裝、24小時三班倒的他們,在港口形成了一條永不“斷電”的守護鏈。
朔黃鐵路作為國家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圍繞“安全高效、暢通無阻”目標,統籌運輸組織、設備維護與應急處置。2024年,該公司升級智能調度指揮系統,集成北斗定位與5G通信技術,實現列車運行狀態全息感知,極端天氣下運輸計劃調整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神池南站創新采取“彈性天窗”施工管理,利用大數據預測車流低谷期安排維修,減少運輸干擾25%,為能源運輸高效暢通持續賦能。
港口公司黃驊港務作為國家能源運輸大通道上的關鍵樞紐,聚焦能源保供核心任務,通過優化生產運營機制、強化協同合作、創新技術應用等多舉措并行,實現了能源運輸的高效有序進行。2024年,黃驊港務創新建立“內部、區域、一體化”全面協同品牌,搭建起"三個協同"黨建業務平臺,切實解決生產運營實際問題。在面對長達77小時的封航挑戰時,黃驊港務與海事部門協同作戰,依據精細化氣象預報數據,提前周密部署船舶進出港計劃,成功調度多艘船舶進出港,有力保障了國家能源通道的安全。
“那場創開港歷史紀錄、長達77小時的封航大戰,至今仍歷歷在目。”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生產計劃趙倩斌告訴記者:“當氣象預警系統彈出預警信息時,我們立即啟動'港口-海事'應急聯動機制,生產指揮中心的生產計劃實時關注天氣變化,計算著每個可能的作業窗口期,反復推演最優進出港方案,拖輪護航路徑精確到分鐘級。”
科技賦能,點亮萬家燈火
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保供故事中,科技的力量成為電力保供的關鍵支撐。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上,國網四川電力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的運維人員在寒風中堅守,守護著全國輸電線路覆冰等級最高的重冰區。該公司瀘定運維分部主任王小川介紹:“覆冰是電網安全運行的一大考驗,如果其中一條線路出岔子,300萬戶家庭的用電就會受到影響。”為更好監測覆冰情況和維護線路,每年10月底到來年3月的覆冰期內,二郎山觀冰站就成了運維人員的“第二個家”。他們利用無人機、測風儀、望遠鏡等設備對輸電線路開展覆冰觀測和特巡,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從二郎山往西400余公里,在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大箐鄉,電力工人遠程操控著藍色的除冰機器人,對百米高空的錦屏-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覆冰架空地線進行除冰。機器人沿著架空地線行走,在機器人前端震動錘與刀片沖擊雙重作用下,裹在架空地線上的冰塊快速脫落,僅15分鐘就將該區段架空地線覆冰隱患全部消除。“除冰機器人可有效消除架空地線上的雨凇、霧凇、混合淞等不同類型的覆冰,大幅提升了架空地線除冰的便捷性、安全性及智能化程度。”國網四川超高壓公司除冰工作負責人魏凱林介紹說。
在電力保供的前沿,國家電網公司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能源電力行業的深度融合。國網湖北電力實施電網數智化提升工程,創新利用AI技術,讓電網調度、運維更加“聰明”、高效。AI虛擬調度員“艾麗”能夠同時對多個檢修項目、多個工作人員發起會話,實現一鍵智能成票、精準故障研判和智能化語音調度指令下達,極大提高了調度效率。
在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蝶變中,中國中煤北煤機公司以“數字緊平衡”理念重塑保供體系。通過MES系統構建“數字孿生工廠”,精準管控“產供銷三個小閉環”執行力,實現兩地產能數據實時互聯、資源動態調配,保障投入產出均衡;運用物聯網技術對關鍵設備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讓故障預警從“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防控”;搭建“保供云端應急指揮平臺”,在突發供應鏈中斷時迅速啟動替代方案,以“數字韌性”筑牢保供防線。
隨著東北振興的實施和能源消費的增長,東北地區每年從蒙東地區輸入大量煤炭。雁寶能源是國家能源集團在蒙東地區的重要煤炭生產企業,為東北三省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和人民群眾的溫暖提供了穩定的能源支持。
近年來,東北三省及周邊地區對煤炭的需求不斷攀升,前來拉煤的車輛數量隨之增加,高峰時每天超過200臺車輛排隊等候購煤,對此,雁寶能源建設并投運具備AI配煤和無塵裝運功能的地銷煤儲裝運系統。該系統配備兩座直徑18米、高48米的塊煤倉和混煤倉,一座轉載點以及單雙機棧橋,額定年生產能力300萬噸,每小時可連續裝車2000噸,平均每1分鐘就可裝滿一輛30噸位的車,單日最大裝車能力3萬噸,有效提升煤炭裝車效率,為煤炭生產和運輸提供有力保障。綠色轉型,助力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4年是南方電網成立以來遭遇極端自然災害最多的一年,全年一半天數(173天)處于應急狀態,共發布預警16次,啟動響應19次,成功抗擊了4起大面積山火、4輪高強度寒潮、16輪強降雨、7次龍卷風和4次臺風自然災害,特別是經受住了4月北江流域近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梅州6·16特大暴雨、桂林6·19特大洪水、潮州7·26特大暴雨,還有史上最強臺風“摩羯”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考驗。
在南方電網的保供工作中,清潔能源的消納和利用成為一大亮點。2024年,南方電網積極推動新能源能并盡并、應發盡發,新能源投產5932萬千瓦,同比增加22%;新能源發電量24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同時,南方電網充分發揮特高壓大電網資源配置能力,統籌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持續優化運行方式安排,全力促進新能源多發滿發。
南方電網通過科學實施跨流域跨省區水電優化調度,實現了水電發電量的大幅增長。2024年水電發電量442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6.2%,為全國打贏迎峰度夏保供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南方電網還積極推動新型電力負荷管理體系的建設,充分激發需求側調節活力,如組織開展全國規模最大的填谷響應,促進新能源消納,廣西、云南市場化填谷消納交易規模15.4億千瓦時,其中廣西全年60%天數(206天)開展填谷響應14.7億千瓦時,云南開展82次填谷響應7000萬千瓦時,填谷響應降低用戶用電成本8.4億元。云南開展首次實時型(可中斷)削峰響應,啟動時長由“天”縮短為“小時”,更加貼近新型電力系統運行。
在國家能源集團的保供實踐中,清潔能源的利用同樣成為重要方向。國電電力作為國家能源集團的重要電力板塊,高度重視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的臥牛山風電場,工作人員在極寒天氣下堅守崗位,保障風電設備穩定運行。風電場場長助理李東濤帶領團隊踏冰臥雪,為機組線路“追風”護航,確保在惡劣天氣下風電設備的穩定供能。
在能源保供的戰場上,眾多央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煤炭、電力等能源的穩定供應。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國之大者”的擔當,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和人民群眾的溫暖冷暖提供了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