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綠證市場供需失衡困境?
摘要: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化轉型的背景下,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環境屬性憑證,已成為國際通行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白雪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特別強調,要“激發綠證消費需求”。我國綠證市場長期以來面臨“供給熱、消費冷”的困境,如何真正激活市場需求,使其成為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備受關注。
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化轉型的背景下,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環境屬性憑證,已成為國際通行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國,2024年風電、光伏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綠電交易電量同比增長235%,達2336億千瓦時。然而,與龐大的供給相比,綠證的市場化消費仍顯不足。2024年,全國綠證交易規模實現翻兩番,交易綠證數量達4.46億個,但只占到總核發量的不到10%。
與此同時,受供需不協同的影響,綠證價格不斷走低,市場上綠電的環境價值被嚴重低估。據國家電網數據顯示,從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國家電網經營區的綠證交易均價從每張28.10元降到了每張9.6元。而到了2024年年底,綠證市場價格則驟降到了每張0.9元左右。
對此,《意見》從多個層面發力,激發綠證消費需求,促進市場供需平衡。不僅提出構建強制消費與自愿消費相結合的綠證消費機制,還鼓勵居民消費綠色電力,將綠色電力消費納入綠色家庭等評價指標,這將進一步拓展綠證的消費群體,釋放市場潛力。
在完善綠證交易機制上,《意見》同樣給出了極具針對性的舉措。通過健全綠證市場價格機制,加強價格監測并研究建立價格指數,能夠引導綠證價格合理反映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優化綠證交易機制,完善全國統一的綠證交易體系,推動發用雙方簽訂中長期購買協議,這些措施將提升綠證交易的活躍度與規范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營主體參與綠證消費的意愿。
盡管新政亮點頗多,但綠證市場的消費端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企業認知不足,消費意愿偏低。目前,許多企業對綠證的價值認知仍停留在“自愿環保行為”層面,而非市場競爭力的組成部分。例如,部分制造業企業認為綠證會增加成本,而非提升品牌溢價或滿足國際供應鏈要求。
二是價格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當前,綠證交易價格受政策影響較大,未能充分反映市場供需關系。例如,部分地區的綠證價格長期低于國際水平,導致企業缺乏購買動力。
三是與碳市場的銜接仍待明確?!兑庖姟冯m提及綠證與碳市場的協同,但尚未明確綠證是否可作為碳減排憑證進入全國碳市場。目前,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方碳市場允許綠證抵扣部分碳排放,全國性規則缺失導致企業觀望情緒濃厚。
因此,要讓綠證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需從政策設計、金融支持、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力,包括政策強制性與激勵性并舉、金融工具創新降低企業成本、加強國際互認等。同時,還需加大對綠證政策的宣傳力度,提升經營主體對綠證的認知與理解,營造主動消費綠色電力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