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級銷售總額,“6·18”購物節帶動消費回暖
摘要:“6·18”購物節最早發端于京東周年慶,而后逐步發展為類似天貓“雙11”的商品低價促銷活動,而蘇寧、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陸續加入,目前“6·18”已成為與“雙11”齊名的全民全網購物節。
“6·18”之后,小區門口的快件明顯增多。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苗露/攝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劉潤
“6·18”年中購物節在上周落下帷幕,作為疫情以來第一場大型線上購物節,今年的“6·18”相較于往年更加引人關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居民的消費熱情壓抑已久,商家們紛紛希望抓住年中消費節的時機帶動銷量反彈。
“6·18”期間,天貓、京東、蘇寧和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交易紛紛創下新高,快遞業的發展動能也進一步被釋放,持續保持高位增長,折射出了我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萬億級別銷售額
“6·18”購物節最早發端于京東周年慶,而后逐步發展為類似天貓“雙11”的商品低價促銷活動,而蘇寧、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陸續加入,目前“6·18”已成為與“雙11”齊名的全民全網購物節。
阿里巴巴宣布,今年天貓“6·18”的累計下單金額為6982億元,創下新紀錄。在天貓“6·18”期間,淘寶中小商家獲得的訂單,比去年同期多出了整整10億單。
京東公布數據顯示,6月1~18日,京東平臺累計下單金額為2692億元,同比增長達33.6%。這是近4年來京東“6·18”期間下單金額同比增速最高的一次。
僅以天貓、京東兩家數據合計,“6·18”銷售金額已接近萬億級別。盡管沒有公布“6·18”期間具體的成交數字,但蘇寧、拼多多等平臺也不甘落后。蘇寧透露,6月18日當天,全渠道銷售規模增長129%。拼多多則表示自5月25日以來,平臺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9%。除了傳統電商平臺,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也加入競爭。
蘇寧曾承諾,要比某競爭對手的百億補貼商品到手價更低。為此,蘇寧啟動了“J-10%”省錢計劃,針對家電、手機、電腦、超市等品類,比京東百億補貼商品到手價至少低10%。“歡迎友商來比價,買貴就賠”甚至成為蘇寧的口號。
電商界的后起之秀拼多多也表現亮眼,不僅聯合湖南衛視推出了“6·18超拼夜”晚會,邀請明星帶貨,現場還發放現金紅包,吸引消費者下單。與此同時,拼多多的優惠力度也較往年巨幅增加,百億補貼大幅加碼,部分產品的補貼力度從銷售價格的10%~20%提升至50%~60%。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我們的補貼不設上限,所售產品均為同品全網最低價,并且都是現貨銷售,沒有定金和預售。”
平安證券分析認為,本次“6·18”購物節承接了大量從線下轉向線上的消費需求,展現了線上消費較強的韌性,不僅維持正增長,并明顯拉開與社會零售總額增速的差距,成為推動國內消費回暖的最大動力。
電商直播彰顯優勢
今年的6·18電商促銷季,直播再次扛起大旗,實現線上零售場景的創新。與之前不同的是,除了職業主播,企業家、明星、KOL和縣市長等不同身份的主播明顯增多。
格力電器董明珠、娃哈哈宗慶后及攜程梁建章等企業家也親自上陣直播帶貨。6月18日,格力直播活動創下102.7億元的銷售記錄,超越董明珠在6月1日直播時65.4億元的成績。目前,董明珠5場直播累計銷售額已超過178億元。
網絡直播的新型銷售方式快速發展,有效激發了消費潛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商品零售127384億元,同比下降10.6%。但值得關注的是,前5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40176億元,同比增長4.5%,比1~4月份提高了2.8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3739億元,增長11.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3%;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7.0%和14.9%。
網聯平臺數據顯示,“6·18”期間直播帶貨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增長明顯,同比增長280%和343%。作為消費模式創新的代表,社交電商和直播電商有效滿足了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成為網絡消費的重要支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絡零售已經成為消費增長重要動力。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億人,較2018年底增長16.4%,占網民整體的78.6%。
直播電商不斷拓展網絡消費空間,截至3月份,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到2.65億人,占網購用戶的37.2%,占直播用戶的47.3%。直播電商通過“內容種草”、實時互動的方式激活用戶感性消費,提升購買轉化率和用戶體驗。
物流企業腳步跟上
進入6月份以來,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6月1~18日,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46.78億件,快遞日均業務量接近2.6億件,同比增長48.66%。
在疫情影響下,如此之大的快遞物流量,對各大快遞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據了解,各大快遞企業在總結今年購物節經驗做法基礎上,紛紛拿出不同應對方案,全力解決本次“6·18”帶來的物流壓力。
郵政、順豐、中通、申通等企業增加和調配人力、車輛及航空運力等資源,圓通、韻達、百世、德邦等企業對分撥場地進行排查及設備升級維護,提升生產服務保障能力。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本次“6·18”購物節下單的商品送貨速度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甚至還比以往快了一些。記者在“6·18”當天下單的一筆訂單商品從上海發貨,在6月19日就送到了手上。
在電商平臺日漸成熟的背景下,下沉市場成為網絡消費重要增量市場。電商平臺的下沉也帶動了物流服務加速下沉,未來,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網購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將不斷完善。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