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面臨的形勢
摘要: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游,江海相連、水系貫通、河網密布,水問題十分復雜。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短歷時強降雨、流域干旱、臺風暴潮等極端天氣的增加,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咸潮上溯、洪水歸槽、污染加重、生態損害等影響,水安全保障任務繁重且艱巨。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成靜綜合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這對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游,江海相連、水系貫通、河網密布,水問題十分復雜。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短歷時強降雨、流域干旱、臺風暴潮等極端天氣的增加,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咸潮上溯、洪水歸槽、污染加重、生態損害等影響,水安全保障任務繁重且艱巨。
第一,水安全保障能力與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水資源節約水平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珠三角九市用水浪費現象仍較突出,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城鄉供水抗風險保安全能力不足。城市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為主,當地水庫調蓄能力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不足,存在季節性干旱、河口咸潮、水污染等風險。三是防洪減災依然存在短板。防洪(潮)標準不高,上游洪水歸槽加重大灣區防洪壓力,臨時蓄滯洪區啟用難度大,三角洲河網區重要節點缺乏調控措施,流域防洪減災預報預警與聯防聯控能力不足。
第二,水生態環境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水環境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廣東省72%的廢污水排放量集中在珠三角九市,處理能力和標準不高,雨污分流不完善,黑臭水體點多量大。二是內河涌水體交換不暢。珠江三角洲河涌水體流動緩慢,水動力不足,與外江水體交換能力弱。三是水生態損害問題突出。由于城市建設等人類活動影響,河湖空間被擠占,河口灘涂濕地減少,局部水生生境遭到侵占和破壞。四是水庫藍藻水華等富營養化現象時有發生。
第三,水治理管理體系和能力與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制機制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法治體系不健全。對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有著重要作用的珠江水量調度缺乏法制保障。二是水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不足?;浉郯娜貐f同機制還需進一步深化,流域上下游、珠三角九市間、相關部門間協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尚未形成。三是水利工程運行和管理投入不足,“重建輕管”局面依然沒有徹底改變。四是水利現代化水平不高。水利科技支撐能力、水利信息化水平等與水利現代化建設要求尚有差距。
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也具有良好條件。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大灣區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較完整,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水利合作良好,為保障水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老百姓對水安全風險意識不斷增強,對美好生態環境期待加大,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良好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