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崛起加快了區域一體化的步伐
摘要: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張禮卿認為:“不斷壯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依托。目前,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p>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崔立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日前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21》顯示,城市群發展將是未來城鎮化的主要模式,城市群的崛起加快了區域一體化的步伐,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
普華永道中國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偉堅表示:“城市和城市群將在中國區域一體化發展和經濟增長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和城市群的未來,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十分重要,對全球投資者來說也是比較關注的議題。”
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部合伙人金軍表示,中國多個中心城市均為人口過千萬、GDP過萬億的超大城市,帶動引領作用愈發凸顯。“各個城市群的特色不一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各不相同。”他說。
具體到京津冀城市群,普華永道中國北部市場及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生態、服貿等重點領域已率先實現突破,‘一盤棋’協同發展態勢基本形成。京津冀的經濟規模已具有世界級體量,但主要差距還是功能分工和協同水平,需要降低地區間不平衡差距,通過科學規劃,匯聚各城市特色形成合力。”她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城市發展已經明顯體現出各自不同的定位和目標,其中石家莊、唐山和保定的住房租金、寫字樓租金和平均工資等成本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
《機遇之城2021》還顯示,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城市群的多個城市綜合實力突出,發展普遍較為均衡。“宜商環境”維度是長三角城市群最領先的維度,在47個城市排名中,占據了前10位中的6席。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技術成熟度”、“城市韌性”、“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文化與生活”和“宜商環境”等維度上具有較為集中的優勢。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分析認為,中國城鎮化速度快、巨型城市多、區域差距大,與此同時,城市群崛起也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
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張禮卿認為:“不斷壯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依托。目前,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牢固樹立新型競合觀是事關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的一個重大命題。”重慶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勝表示,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要構建起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城市群都市圈內大中小城鎮一體聯動抱團共贏的協同演變機制,徹底打破“行政區經濟”桎梏。
據了解,《機遇之城》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合作出版,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發布8期?!稒C遇之城2021》觀察城市數量從第一期的15個城市擴展到今年的47個城市,從十個觀察維度下的58個變量對中國多個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進行觀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