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云:現有融資結構無法滿足創新驅動與經濟轉型的需要
摘要:“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我國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變很多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偏短、決策短視、質量不高的現狀,下大力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是一個根本性措施,這既包括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也包括優化法制環境、建立有效外部監督等外部治理機制的建設。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 4月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主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學習兩會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開局”系列沙龍第2期(總第159期)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辦。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院長汪昌云從三個方面提及資本市場發展和創新驅動與經濟轉型的關系問題。
第一,創新在金融層面主要涉及到激勵約束機制的問題,我國現有的融資結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較為匹配傳統經濟的規模擴張形式,但無法滿足創新驅動與經濟轉型的需要。我國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占據相對主流地位,直接融資占比約為1/5。十四五期間需要大幅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有較大的空間。以往傳統經濟依靠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但商業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不太符合創新驅動的經濟體系關于融資的需求。十四五期間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時期。若直接融資尤其股權融資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比例不能夠迅速提升,則很難真正實現創新驅動,很難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因此,我國傳統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應至少應該發展成為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并重的金融體系,并以此為十四期末的發展目標。
第二,相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于創新驅動有較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其風險配置與合理定價功能。其一,資本市場可引導投資者將資產配置到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中去,從而為創新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其二,創新型經濟項目投資前景信息相對較少,且信息準確性較難辨別,導致投資者對項目的觀點差異較大,資產市場的合理定價將助力投資者提升對項目評估的合理性。
第三,直接融資發展速度較慢與整體公司治理水平較弱有關。盡管近年來監管部門和交易所在市場監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上市公司仍缺乏主動改進公司治理的動力,仍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我國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變很多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偏短、決策短視、質量不高的現狀,下大力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是一個根本性措施,這既包括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也包括優化法制環境、建立有效外部監督等外部治理機制的建設。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