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布“十四五”規劃綱要 2025年GDP預計達到14萬億元
摘要:“十四五”期間,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廣東全省GDP年均增長5.0%左右,到2025年GDP將達到14萬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
呂沁蘭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劉寶
4月2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5年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十四五”提出新目標GDP年增速約5%
回顧“十三五”時期,廣東省主要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經濟總量連續跨越8萬億、9萬億、10萬億元臺階后,202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
展望“十四五”新階段,《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廣東省的主要目標: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創新強省建設取得新突破;現代產業競爭力贏得新優勢;改革開放再出發邁上新高度;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實現新跨越;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境界;文化強省建設邁出新步伐;幸福廣東建設取得新成效;現代化治理能力達到新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新提升。努力在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等指標上全方位實現廣東發展。
“十四五”期間,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廣東全省GDP年均增長5.0%左右,到2025年GDP將達到14萬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恕明表示,通過測算消費、投資、出口等要素和一、二、三產業的變化趨勢,預計“十四五”時期廣東GDP增速具備超過5.0%的條件,但外部環境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需要為這些不確定性留有一定的空間,也有利于我們從中靈活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并為轉方式、調結構、增后勁創造寬松的環境。”黃恕明說。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強省
《規劃綱要》強調,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鍛長板與補短板齊頭并進,促進創新鏈條有機融合和全面貫通,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規劃綱要》指出,要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充分發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支撐和引導作用,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主要牽引,合理有序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穩定運行保障機制;構建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以廣東省實驗室為中堅力量,以各級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企業實驗室及各類專業實驗室為支撐的研究平臺體系;提升科研機構自主創新能力。
《規劃綱要》要求,優化粵港澳協同創新機制,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求,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創新合作區等三大創新合作區,構建“兩點”“兩廊”創新發展格局;深化科技領域改革。改革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方式,推動科研院所普遍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實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計劃,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文化傳播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爭取建設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動健全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維權援助、行業自律等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規劃綱要》在“總體要求”中提出“雙區”引領,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重大機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平臺,引領帶動廣東全省形成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更高水平參與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為廣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撐。
一是支撐引領廣東省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強化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融合,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聯合攻克關鍵環節核心技術難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二是支撐引領廣東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雙區”經濟實力雄厚、質量效益領先的優勢,率先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供給結構,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打造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推動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支撐引領廣東省高效暢通經濟循環。以交通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投資為先導,科學統籌“雙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生產力、人口、基礎設施布局,引領廣東全省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優化政策環境,掃除流通體制機制障礙,暢通經濟循環通道,形成全省全域參與“雙區”建設、“雙區”引領帶動全省全域發展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四是支撐引領廣東省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充分發揮“雙區”的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窗口作用,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水平高的綜合優勢,大力推動與港澳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依托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推廣復制“雙區”經驗,引領全省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提供制度保障。
五是支撐引領廣東省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依托“雙區”規則軟聯通和設施硬聯通優勢,推動廣東省內供給同國內強大市場需求高效適配,加快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以“雙區”循環暢通支撐引領全省更好參與國際循環,推動穩住存量市場同時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深度對接國際經貿體系,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高水平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