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各地如何謀劃綠色轉型之路?
摘要:施工圖已給出,“雙碳”目標之下,各省市應如何結合自身實現綠色轉型?小編近日也參加了一些論壇、座談會,聽大咖們為各省的轉型路徑把脈指引。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綜合報道 劉丹陽
5月18日,在國家發改委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金賢東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抓緊編制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研究制定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積極謀劃綠色低碳科技攻關、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等保障方案,進一步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時間回溯到2020年,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危機,我國向世界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碳中和: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是一年)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形式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
怎樣正確理解“雙碳”目標?
在“十四五”碳達峰階段,眼下達成的一個重要共識是:碳達峰不是“攀高峰” 要防止地方發展高耗能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表示,考慮到近年來中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處在大約100億噸的水平,“雙碳”目標符合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也符合中國國情實際。
杜祥琬指出,碳達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礎。不能把碳達峰理解成為“現在盡量用得高一點”,而是要把碳強度降低65%以上,大約相當于105億~110億噸二氧化碳。在此情況下,在力爭實現碳達峰時“要想著不是為了數字高,而是為了下一步實現碳中和”。
在杜祥琬看來,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達峰來“攀高峰”“沖高峰”,關鍵是要防止發展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沖動。碳達峰不是要限制發展,而是指向高質量發展,是產業調整的機遇。中國應借此機會逐步調整高耗能產業占比較大的現狀,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
“碳中和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轉變和生活方式變化,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能源結構變化,更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技術的再造。”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會推進更新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碳中和不單純是一個綠色的故事,更是一個再造中國經濟的巨大機遇。
無疑,碳達峰、碳中和是黨和國家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會帶來科技、工業、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進步。
那么,眼下的“十四五”開局之年,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施工圖”了嗎?
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研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會議指明了“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做好的7方面工作,即從能源體系、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綠色低碳生活、生態碳匯能力、國際合作等7個方面對碳達峰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次會議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為今后5年做好碳達峰工作謀劃了清晰的“施工圖”。
中國發展網小編梳理了一下,此次會議之后,國家發改委即馬不停蹄地動起來,大致做了這些事:
3月17日
3月17日上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組織召開全國發改環資系統2021年工作部署推進電視電話會議,部署推進2021年重點工作。會議提到,特別要深刻認識節能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堅持能耗雙控制度不放松,深挖節能工作潛力,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精神,抓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工作,建立工作體系,打好工作基礎,分解目標任務,強力推動落實。
3月18日
3月18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就切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3月25日
3月25日上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就做好碳排放核算摸底和達峰前景分析有關工作聽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建議。
4月1日
4月1日上午,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參加國家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推進工作會,對加快推進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制修訂提出工作要求。會議強調,各行業協會要加快推動有關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制修訂工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及能耗雙控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4月30日
4月3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組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落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工作。會議指出,各地區要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項目,科學穩妥推進擬建項目,深入挖掘存量項目節能潛力。進一步加大節能工作力度,確保完成今年全國能耗強度降低3%左右的目標任務。同時,希望各地區發改部門全力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
5月13日
5月13日,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劉德春主持召開部分節能形勢嚴峻地區談話提醒視頻會議,對一季度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廣東、廣西、云南、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進行“點名”,要求相關地區大力推進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加快推進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節能改造,同時把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堅決拿下來。
……
此外,國家發改委剛印發的《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明確了重點支持的4個方向,節能減碳是其中之一,具體將支持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節能減碳改造,城鎮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與綜合能效提升。
施工圖已給出,“雙碳”目標之下,各省市應如何結合自身實現綠色轉型?小編近日也參加了一些論壇、座談會,聽大咖們為各省的轉型路徑把脈指引。
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的低碳產業集群
你能想象到,人們傳統印象中綠意盎然、生態優美的江南水鄉——長三角地區,其實是國家碳排放重點區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苗露攝影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分析指出,當前長三角地區是中國國家碳排放的一個重點區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顯著。但與此同時,長三角也是中國綠色低碳領域發展的重要基地。朱曉明表示,在綠色發展方面,長三角已經有了比較多的一些儲備,如光伏產業,長三角是中國光伏制造產業鏈最完整、產量最大、企業和從業人員最集聚的區域。在技術創新方面,該地區光伏、氫能、儲能等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產業規模和技術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談及該地區未來該如何更好地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服務時,朱曉明建議,一是要以應用拓市場,建設世界級的低碳產業集群;二是繼續壓降煤炭的消費,著力降低燃煤比重;三是強化智能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一體化調度能力。此外,還應建設碳中和的創新高地,設立一批高碳企業的脫碳技術、建設一批碳中和的試點示范項目等。
當前,上海正在搭建國家碳交易市場。朱曉明強調,在此過程中不僅要讓上海碳交易市場發揮好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作用,還應借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碳交易市場的形成,擴大交易品種,活躍交易活動,讓企業積極推動交易市場的建立,并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在江蘇,5月19日2021碳達峰碳中和無錫峰會上,無錫市政府與國家電投集團簽署“十四五”碳達峰碳中和全面框架合作協議,“十四五”期間國家電投將在無錫地區開展一系列規劃項目,為無錫市每年貢獻約1000萬噸的碳減排量,對碳達峰年峰值降低的直接貢獻超過10%。包括國家電投利港光伏發電項目在內的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金融投資項目集中簽約,簽約金額近200億元。
深圳:將在“十四五”進入碳達峰平臺期
作為一個年輕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深圳在綠色發展方面負擔輕,具有先發優勢。
新華社供圖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表示,過去十年,深圳碳排放的增長顯然低于經濟增長,正處于脫鉤過程當中。2010-2019這十年來,深圳通過創新驅動、綠色導向的發展模式和產業轉型升級,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了更有質量、更具競爭力的經濟增長,全市碳排放呈現總量增長趨緩、碳強度持續快速下降、結構減排效應顯著增強的特點。
在分析深圳市“十四五”碳排放趨勢時,唐杰認為,深圳具有2022-2023年碳排放達峰的可能性。“十四五”時期,深圳產業將持續轉型升級,產業高級化、結構高端化仍將是降低碳強度和碳排放的重要推動力量。預計制造業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高產出低碳排放行業占制造業比重進一步上升;低碳強度的新興制造業占比明顯上升。預計到2025年,優勢制造業占比會超過82%,比2019年提高5個百分點。
此外,唐杰表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會持續產生結構性減排效應。碳強度下降幅度將延續過去十年的趨勢,累計下降將明顯超過國家碳強度下降18%的目標。按國家考核口徑,“十四五”碳排放年均增速將在0.5%以下,根據國際上已達峰地區的經驗,標志著深圳進入達峰平臺期。
海南:立足自貿港經濟建設契機聚焦高附加值產業
新華社供圖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認為,海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走很多東部沿海地區在過去20年當中走的傳統工業化、城鎮化的道路,而是應當立足于自貿港經濟建設的契機,聚焦更多高附加值的產業,尋求一條獨特的創新發展路徑。
柴麒敏分析,海南要實現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在清潔能源上可以做更多“加法”,例如可依靠自身的靈活性政策,在交通電氣化、高速公路充電樁基建實現布局。同時,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風電、核電等領域海南也有施展拳腳的潛力。
柴麒敏相信,海南在高質量建設碳中和自貿島的過程中所帶來的綠色投資、供給、就業,能給其帶來超越傳統的發展路徑。同時,在依托全國眾多資源,特別是大灣區等資源的背景下,海南能作出更多創新和貢獻。
內蒙古:從煤炭基地轉為清潔電力生產基地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苗露攝影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戰略規劃主任傅莎表示,內蒙古的資源條件完全可以從煤炭基地轉為清潔電力生產基地。
內蒙古有豐富的清潔資源。傅莎估計,“雙碳”目標下,2030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總量有望達到15億至16億千瓦,2050年將達到45-60億千瓦。若內蒙古未來可再生能源開發量能達全國的1/5,可在很大程度滿足華北、華東的能源需求。年均新增投資需求有望達到5000-6000億元人民幣,占當前GDP比重的30%左右。
傅莎還表示,內蒙古應在實施基地轉型策略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本地清潔能源和熱力系統,以綠色賦能助力高耗能產業轉型。
山西:經濟結構應盡快調整到低碳創新方面
作為煤炭大省,山西的任務很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苗露攝影
山西是煤炭大省,2020年原煤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產量的27.7%, 而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當中的占比超八成,碳排放總量居全國前列。山西的能源轉型之路對全國實現“30·60”目標至關重要。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專家委員會副組長周大地研究員表示,山西煤炭消費量加速下降將成為不可扭轉的長期趨勢,煤炭產業的維持和延伸發展取決于能否解決碳排放問題。今后10年是一個關鍵過渡期,也是非化石能源和終端用能結構的加快調整期,煤炭市場將出現實質性變化。要盡可能利用現有存量產能,爭取為能源和經濟轉型有所積累,促進山西的經濟結構盡快調整,爭取在工業,建筑,材料等領域的低碳創新方面爭取先機。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陳怡研究員對山西給出的建議是:根據“十四五”總體部署,盡快出臺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方案,以便加速山西的能源轉型進程。
四川:將能源轉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重中之重
新華社供圖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省區域科學學會會長周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制定合理的水電開發規模和強度規劃。
圍繞“風光水”,四川省清潔能源產業聯盟秘書長劉麒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說,高碳能源的開采使用是形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倡清潔能源的使用、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是促進碳達峰的一項核心任務。“建議利用水、風、光、儲、氫等一體化的多能互補開發思路和創新的能源技術來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必須小步快跑,加大力度推進。”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院長羅彬建議,未來40年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強度降幅,用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要找準四川的定位,結合碳達峰約束的要求研判未來十年走勢和增量空間;要抓實抓細碳排放存量削減,深度挖掘煤炭減量潛力和節能潛力;要管總管早碳排放增量控制,堅決遏制單位GDP碳排放量相對較高的項目上馬。同時還要堅持法規和科技先行,出臺四川省低碳發展促進條例,大力推動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遼寧:森林吸碳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苗露攝影
“實事求是地說,遼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由于我省重化工、冶金等能源高碳產業占比較重,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之下,將是未來受限制的領域,壓力會很大。”遼寧社科院院長李萬軍坦言,社會各界均要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感。
生態除碳的能力有多大?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提供了一組數據:遼寧森林碳匯占陸地生態系統的80%以上,目前遼寧森林資源中中幼林占比約55%,樹木越是“青壯年”碳匯能力越強,意味著未來遼寧省森林吸碳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通過森林經營、樹木品種優化研究,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效路徑之一。
終端除碳之外,源頭端減排也刻不容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建議,一方面通過技術革新來推動重化工業等減排,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儲能、精細化工等新興戰略產業以及清潔能源。
責任編輯:劉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