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內蒙古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15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1-06-25 10:57 中國發展網
脫貧 鄉村振興

摘要:貧困群眾紛紛表示:“不能躺在炕上等國家救濟,有了政府好政策的大力支持,有了幫扶干部的真心幫扶,依靠我們的雙手好好干,不能拖了村里致富奔小康的后腿”。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呼和浩特市21日電 馮博 記者梁喜俊報道 6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舉辦“慶祝建黨百年 踐行初心使命”脫貧攻堅專場發布會。

內蒙古鄉村振興局副主任韓建剛表示,內蒙古是全國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經過八年精準扶貧、五年脫貧攻堅,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底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在2019年、2020年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被評定為“好”的等次,東西部協作成效考核中連續三年被評定為“好”,資金績效評價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內蒙古脫貧攻堅成效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8年來全區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29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長28.7%。累計資助各級各類學生2509.9萬人次;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范圍,全區6.4萬余名大病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13.7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5.31萬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12.5萬群眾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18.3萬貧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42.37萬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和特困供養保障范圍,為8.56萬名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3.17萬名貧困群眾就地轉為護林員。

二、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極大改善

全區新改建農村牧區公路6.5萬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貧困旗縣全部通一級及以上公路、具備條件的蘇木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基本建成四級物流服務網絡。所有貧困嘎查村全部通動力電、所有貧困戶全部通生活用電、99%以上貧困嘎查村通寬帶和光纖,扶貧直播間、云超市等平臺讓老百姓的特產走出了鄉村,村里的超市都用上了移動支付。鄉村兩級衛生機構全部完成達標建設,衛生室、文化室、文化廣場和全民超市覆蓋所有貧困嘎查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務。人居環境顯著改善,96.3%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運體系,97.8%的自然村實現常態化保潔。

三、脫貧地區各類產業發展動力明顯增強

累計投入394.1億元用于產業扶貧,實施項目3.5萬個,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個、特色產業基地2012個、帶貧減貧產業園區491個,從旗縣到鄉村再到農牧戶,基本構建起關聯配套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致富產業和增收項目體系。通遼玉米、赤峰小米、興安盟大米、烏海葡萄、河套向日葵、烏蘭察布馬鈴薯和科爾沁牛、錫林郭勒羊肉等“蒙字號”產品聲名鵲起、產銷兩旺,成為打開區內外市場的“鐵拳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電商、光伏、旅游等特色扶貧產業蓬勃發展,4040個鄉村電商服務站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52.9萬人次,518座并網光伏扶貧電站裝機規模165.4萬千瓦、覆蓋2322個貧困嘎查村,287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帶動貧困人口1.2萬戶。

四、脫貧群眾精神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過去一些貧困群眾秉持“寧愿苦熬、不愿苦干”,“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等思想,現在越來越多的脫貧群眾依靠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貧困群眾紛紛表示:“不能躺在炕上等國家救濟,有了政府好政策的大力支持,有了幫扶干部的真心幫扶,依靠我們的雙手好好干,不能拖了村里致富奔小康的后腿”。經過脫貧攻堅的錘煉,廣大脫貧群眾從物質貧困中“走了出來”,在精神貧困中“站了起來”,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精神面貌發生了從內而外的深刻改變。

五、貧困地區的貧困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累計有9776名貧困嘎查村第一書記和8.5萬名工作隊員投身基層、奮戰一線,18萬名幫扶干部為貧困群眾出點子、辦實事、解難題。廣大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極大鞏固和發展。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