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嵐皋鄉村振興新巨變
摘要:村集體產生收益后,按照集體25%、承包人75%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集體25%的收益按照管理人員5%、集體成員6%、集體提留14%的比例進行分配。
候勇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茍俊
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陜西省深度貧困縣。“十三五”期間,嵐皋縣緊抓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機遇,立足全局,著眼長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鄉村振興動力,為嵐皋縣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奮力實現后發趕超奠定了堅實基礎。貧困發生率由“十二五”末的29.8%降至1.06%,2020年2月份,嵐皋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為此,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嵐皋縣東坪村、榨溪村、天坪村、五一村,深入了解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新模式。
圖為東坪村茶葉加工廠。嵐皋縣鄉村振興局/供圖
圖為東坪村村民分紅現場。嵐皋縣鄉村振興局/供圖
近年來,嵐皋縣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模式,多措并舉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職業經理人”“村集體經濟組織+能人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收取固定收益”“村集體經濟組織+反租倒包”四種典型模式,在集體和成員之間形成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全縣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并帶動魔芋、獼猴桃、茶葉、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做大。
盤活廢舊礦區,壯大集體經濟——東坪村“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模式
東坪村過去靠“煤炭資源”維持運轉,如今成立東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重組了綠升源公司,通過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及銷售,形成了“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發展模式,帶動東坪村脫離廢舊礦區的蕭條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東坪村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村組基礎設施、實現強村富民的成功案例。
2011年以前,東坪村的群眾依靠豐富的煤炭資源,足不出村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自2011年開展煤礦治理起,東坪村煤礦全部停產,群眾等、靠、要思想越來越嚴重,村容風貌臟亂差,村集體經濟一無所有。面對困境,經村黨支部多次研究,2018年,東坪村利用廢舊礦區建設生產車間和辦公用房,成功創建了嵐皋縣綠升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及銷售。2019年東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綠升源公司進行重組,形成了“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發展模式。在積極爭取到縣級發展壯大集體資金100萬元后,為打破“平均分配、吃大鍋飯”等制約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難題,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東坪村按照“集體商議定方向,公司管理抓經營,農戶參與搞生產”的方式,采取開展公司重組,實現集體控股、完善組織架構,聘請專人管理、完善利潤分配,建立激勵機制等一系列變革措施,重塑經營管理架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眼下,東坪村集體經濟經過兩年的發展,已建成1000平方米標準化茶葉加工廠一處、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兩條(綠茶、紅茶);1000平方米標準化農副產品加工廠一處,自動化農產品加工線一條;茶葉園區200畝;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0個,帶動貧困戶就業10人,累計勞務用工2000余人次。2020年茶葉及農副產品銷售營業額達到150余萬元,實現利潤42萬元,通過訂單收購、勞務用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帶動東坪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瞄準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榨溪村“集體經濟+能人帶動”模式
走進榨溪村,深灰色的墻瓦、雪白的墻體,在山水掩映下一排排新建的移民搬遷安置房格外引人注目。榨溪村原是嵐皋縣的深度貧困村,也是安康市脫貧攻堅統攬農村發展創新試點村。面對村內缺少特色主導產業、集體經濟“空殼”的發展困境,2018年成立榨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后,村集體緊抓陜西省獼猴桃產業“東擴南移”的機遇,依托宏態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指導,明確了“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統一訂單收購、集體群眾共富”的發展思路。
在選定獼猴桃作為主導產業后,榨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脫貧攻堅工作隊先后組織召開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研究探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集思廣益為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謀路子、想辦法,最終從引領、創新、發展三個方面入手,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我發展不足、經營管理不規范、集體成員積極性不高、后期管護乏力等困境。一是“帶頭人”示范引領,探索生產種植經驗。為堅定群眾對獼猴桃產業發展的信心,村支部書記率先開展個人試種,取得成功后又牽頭成立了宏態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產種植經驗,為村集體發展獼猴桃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二是創新成員入股方式,預留后續發展資金。爭取到縣級發展壯大集體資金180萬元后,村集體并沒有一次性以現金形式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勞務用工費,而是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與農戶簽訂了土地入股、勞務入股合同,減少集體投入現金支出5萬余元,為產業后續發展、管理奠定了基礎。三是延長產業鏈條,促進初加工發展。目前,榨溪村利用園區獼猴桃和指定水源釀造的獼猴桃酒已經取得了富硒認證,并計劃建設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用于獼猴桃果酒生產,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持續增加村集體和農戶收入。
在創新發展模式的引領下,全村發展獼猴桃產業園區1500畝,其中集體發展獼猴桃產業園區500畝,形成了“集體經濟+能人帶動”發展模式,充分調動了集體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為全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樹立了“新樣本”。榨溪村也迎來了人居環境改善、產業蓬勃發展、民風日漸向上的可喜變化。
深化三產融合,壯大集體經濟——天坪村“集體經濟+投資收取固定收益”模式
四季鎮天坪村,從基礎薄弱的“空殼”小山村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旅游網紅地”;從依托土地靠天吃飯到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家門口增收,天坪村通過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觀光旅游的融合發展,一步步走向小康之路。
天坪村作為先后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首批旅游扶貧示范村、全省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四個國字號榮譽的村子,區位優勢明顯,生態旅游資源豐富。2017年,天坪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借助“巴山樣子·楊家院子”的品牌效應,充分利用入股到合作社內的土地林地資源、鄉村旅游資產、各類幫扶資金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開展特色種植、投資企業、置辦實體、光伏發電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方位拓寬增收渠道,使集體經濟資產從接近“空殼”躍升到1800萬元。
近年來,天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支部引領、企業帶動、貧困戶廣泛參與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各方資源與村集體對接,加快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形成多點支撐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實現了農業多重功能開發、農村多重價值利用、農民多重身份轉換,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加快推進種植加工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天坪村積極采取行動。一是“放水養魚”激發活力。利用省級幫扶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和嵐皋縣財政局共同支持產業發展資金50萬元,大力發展神仙樹種植、加工產業,將神仙樹種植基地打造成集休閑、觀光、體驗、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二是“借雞下蛋”共謀發展。將80萬元“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資金和1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投入本鎮企業嘉瑞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按每年6%的標準提取固定分紅。在支持企業發展的同時,還通過簽訂蔬菜訂單協議帶動農戶實現增收。三是“筑巢引鳳”盤活資產。利用68萬元“三變”資金建成200平方米非遺作坊小院,用于開發文化旅游產業,助力“巴山樣子·楊家院子”景區提升游客體驗度。四是“陽光經濟”精準“造血”。利用扶貧專項資金121萬元,建成151千瓦的光伏電站,每年發電近12萬度,“陽光收益”成為村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來源。目前,該村集體已建成神仙樹園區500畝;投資入股嘉瑞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每年可獲得收益10.8萬元;投資光伏電站項目每年可獲得穩定收益4萬元左右;投資建成的非遺作坊小院完成對外招租后,預計每年可獲得租金收益8萬余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扶貧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并進。天坪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借助其特有的地理優勢和自然風光發展經濟,為全縣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示范和引領。
破解管理難題,壯大集體經濟——五一村“集體經濟+反租倒包”模式
五一村位于嵐皋縣民主鎮以北2公里處。2015年,村主要干部到四川林江考察紅心獼猴桃后購回苗子4萬株,開始整村推進獼猴桃種植,但是由于技術沒有跟上,農戶栽植管理技術欠缺,到2017年僅剩了不足100畝。
2018年,五一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吸取失敗經驗,轉變發展獼猴桃產業的思路,在后期產業管護中創新管理方式。一是實行“1+5+7”管理架構,嘗試推行管護責任“反租倒包”法,有效破解了中長線產業管理粗放、經營效益低下的難題,形成了“集體經濟+反租倒包”發展模式,進一步激發了集體成員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為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統分有機結合,明確集體和個人責任。村集體負責統一規劃管理基地、統一物資供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承包人與村集體簽訂獼猴桃后期管護合同,根據自己能力和意愿選擇經營管理園區面積,并按照村集體制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管護,后期管護好壞直接與個人利益掛鉤,實現能者多得、多勞多得。三是制定管理標準,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五一村集體將30畝基地作為標準試驗園,按照集體統一標準核算勞務、肥料等成本,制定后期管理投入和產出的標準,通過對比承包人的管護效果,最終核算承包人的凈利潤。村集體產生收益后,按照集體25%、承包人75%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集體25%的收益按照管理人員5%、集體成員6%、集體提留14%的比例進行分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五一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托財政支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3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80萬元,目前已建成獼猴桃產業標準化示范園區50畝,帶動全村發展獼猴桃產業園區200畝、52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獼猴桃產業也成為五一村實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通過在管理制度上創新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