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聯達攜數字建筑科技亮相2021服貿會
摘要:建筑行業作為傳統行業,要想實現海外服務貿易出口的增長,不能只靠一家或幾家的個體英雄式突圍,而是需要從產業層面思考。以新理論體系、新技術聯盟促進全行業的發展,并最終實現規?;⒖萍蓟?、全鏈路海外服務貿易出口。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楊虹
日前,由商務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主題為“數字開啟未來,服務促進發展”的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京盛大開幕。廣聯達作為中國數字建筑行業代表,一直著力于將中國的數字建筑技術向全世界推廣,追求用科技助力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在國家會議中心展廳,廣聯達旗下9大業務場景,在數字服務專區E3-22展區重裝亮相;同時,在9月4日開展的建筑服務專題論壇上,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數字金融BU總經理溫鑫還將發表主題演講,為與會嘉賓分享廣聯達與服貿的“不解之緣”。
致力于成為全球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領導者
在國家會議中心廣聯達的展廳中,有這樣一張畫報,詳細展示了廣聯達自2008年至今的國際化之路。
2008年,廣聯達加快國際化步伐,以芬蘭、英國為核心輻射歐美市場,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區域優勢帶動東南亞市場發展。截至目前,廣聯達在全球已擁有80多個分子公司,服務客戶遍布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并在美國、芬蘭、波蘭以及中國的北京、上海、西安成立了6大技術研發中心。其中,在美國建立的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著眼于前沿技術,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方面科技探索;在芬蘭研發中心,則重點聚焦建筑前沿信息化技術。
談及廣聯達出海服務的初衷,工作人員介紹,廣聯達最初是看到了國內外在建筑信息化數字化領域的差距。盡管從全球范圍看,建筑業的數字化程度均比較低,但在交易階段的數字化如算量、計價方面,廣聯達是世界上較早推行三維圖形算量代替手工算量的先行者。時至今日,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計算工程量還在使用excel和二維軟件,圖形算量的發展十分緩慢。而為數不多的建筑軟件公司雖有部分算量類產品,但苦于每個國家和地區算量規則、制度等差異性較大,所以很少有公司愿意付出人力、物力、財力去深入鉆研當地算量規則,做本地化適配的造價算量產品。
而彼時的廣聯達,經過10余年摸索,已逐步實現幫助國內“預算員甩掉計算器”的行業夢想。在改變了國內從業人員作業方式的情況下,廣聯達將自身探索的科技成果,為更廣闊地區的建筑從業者服務,加快數字化進程,用科技改變整個行業。正是懷抱著這樣偉大的夢想,廣聯達邁出了服務出海的第一步。盡管征途上困難重重,但“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之心從未改變,廣聯達人也在為此不懈努力。
九大核心業務亮相服貿會
本次在服貿會數字服務展區E3-22,廣聯達將自身多領域數字化成果進行了展示,包括數字施工、數字造價、數字設計、數字金融、數字供應鏈、數字政府等全線業務,拉近數字建筑與人們生活的距離。
數字施工展臺前,廣聯達數字建造整體解決方案迎來了大批建筑人的咨詢。依托施工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戰略,以“數字項目集成管理平臺”的各項技術、業務和數據能力為支撐,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多、快、好、省”,為致力于提升企業經營效能和項目管理成果的施工總包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工程項目的精益管理。
數字造價展臺,廣聯達深入闡述了企業級端云大數據整體解決方案。依托云、大數據、AI等技術,推動造價產品更智能、高效、便捷,全面支持國產化,主要產品已經通過主流芯片及各項國產化操作系統的適配和認證工作。智能客服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算法,實現智能問答服務。
數字設計,廣聯達致力于構建中國設計互聯網平臺和生態,以數字化驅動設計和工程數據融合,建立設計全要素、全過程、全參與方的一體化協同工作模式,打造全數字化樣品進行集成化交付,從而提升設計效率、增強項目協同、擴展企業業務,賦能設計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數字交易,重點展示了圍繞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交易、監管、決策”,基于“產品+服務+運營”的數字交易創新生態服務體系。其實現了“三全、五可、兩高、一大”。三全是指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的參與融入;五可即在交易階段實現“可有、可用、可管、可查、可溯”;兩高,指實現交易階段的高水平、高質量;一大,則是強調建立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大生態。
數字住建,通過打通數據堵點、連接斷點,全面整合住房和城鄉建設各領域運行數據,形成“橫向業務到邊、縱向層級到底”的“指揮調度運行全景圖”,可視化展現住建放管服、工程建設、房地產市場和城市管理等主要領域的關鍵指標特征和綜合態勢,智能自動預警,預測發展趨勢,輔助領導決策,打造“零時間決策、零距離指揮、零時空監管”的精準決策大腦中樞。
數字城市,廣聯達數字城市基于數字孿生理念和CIM(城市信息模型)技術,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CIM平臺,構建數字孿生底座,為城市/園區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包括基于CIM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基于CIM的設施一體化管理平臺、基于CIM的智慧生態解決方案等。
數字供應鏈,聚焦于工程項目建材交易環節,致力于為工程項目采購方與建材供應商提供雙邊價值與服務。依托于一站式B2B數字供應鏈交易服務平臺——“平方網”,通過供需大數據匹配,以及遍布全國的運營團隊進行線下對接與服務,引領供采業務數字化升級,幫助建筑供采企業融入數字建筑產業生態。
數字建設方,作為建設方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秉持“管理作業數據化、業務流程在線化、經營決策智能化”的數字化理念,為建設方企業提供融合“設計管理、成本管理、工程管理”于一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數字金融,協同廣聯達多年深耕建筑產業的行業和專業優勢,通過構建集咨詢設計、平臺搭建、資產運營、金融創新、風險管控為一體的多元化服務體系,為建筑產業供應鏈各參與方提供便捷、高效、精準的金融科技服務。
除此之外,現場還有互動性極強的智能安全帽、智能巡檢機器狗、XR眼鏡、蜂鳥盒子等廣聯達的數字化產品,給到訪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三大類產品賦能全球建筑業
在多年的海外服務貿易出口中,廣聯達依托自身的五大關鍵技術儲備和全球六大技術研發中心,逐漸形成了以數字設計類、項目管理類和數字造價類為主的三大類數字建筑科技產品體系。
其中,數字設計類產品的主要使用對象是設計師,產品功能主要聚焦在安裝設計方面,具體使用場景聚焦于深化設計,其核心產品是建筑行業普遍使用的MagiCAD產品,重點幫助設計師提升設計效率和機電能效分析效率。設計師使用后的整體工作效率可提高80%以上,建模的效率可提升50%以上。疫情期間,針對MagiCAD產品的國際服務屬性,廣聯達還通過授權模式創新和擴展線上服務等方式,積極應對歐洲疫情的影響,為客戶的利益保駕護航。
而在項目管理方面,廣聯達研發的BIM5D國際版,已在海外收獲首批用戶。工作人員介紹,在項目管理這一領域,廣聯達產品可能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時實現BIM模型算量與工程全過程管理,同時還符合當地本土化規則的軟件。產品盡管在初探階段,但在海外已收獲滿滿好評。
數字造價方面,廣聯達土建算量(鋼筋算量)、安裝算量、計價等數字工具,已經在幫助國際建筑行業伙伴實現降本增效上大放異彩。截至目前,海外很多國家,建筑算量還在使用傳統手算方式,海外造價師的工作方式還停留在使用尺子、彩色筆,搭配Excel的階段。通過廣聯達系列算量、計價產品的應用,海外建筑人造價算量的效率提升可達到50%以上甚至更多。舉例來說,原本需要2周的算量工作,基本上1周就可以完成。目前,廣聯達數字造價系列產品,已在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在內的東南亞及歐洲廣泛應用。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廣聯達數字建筑服務與中國企業一同出海。截止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廣聯達的產品。中國的數字建筑科技,也正在幫助更多的海外項目降本增效,例如印度尼西亞在建的蘇哈諾新機場二期項目,新加坡陳篤生醫院項目,馬來西亞最高樓TRX Exchange106項目都在使用廣聯達的數字建筑科技產品。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得廣聯達在海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梢哉f,廣聯達已為中國數字建筑走出了一條成熟的海外服務貿易出口之路,而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高質量發展,數字科技構建產業供應鏈金融新價值
在9月4日開展的金融科技論壇上,廣聯達助理總裁、數字金融BU總經理溫鑫也和與會嘉賓分享了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基于數字科技構建建筑產業供應鏈金融新價值。溫鑫認為,建筑行業作為傳統行業,要想實現海外服務貿易出口的增長,不能只靠一家或幾家的個體英雄式突圍,而是需要從產業層面思考。以新理論體系、新技術聯盟促進全行業的發展,并最終實現規?;?、科技化、全鏈路海外服務貿易出口。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解決的還是發展的問題。溫鑫提出,21世紀的關鍵詞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而當下的中國建筑產業,仍處于規?;б?、粗放式經營的發展狀態,信息化程度水平相當低,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助數字科技的力量。以建筑產業的供應鏈金融為例,在傳統金融體系下,因為缺乏大數據支持和統一平臺管理,金融機構有錢不敢放,不知道放給誰;融資企業,需要錢但得不到,也不知道找誰可以得到。這些痛點往往制約著建筑企業的發展,甚至決定著企業的命運。
基于此,溫鑫提出了建筑產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核心思路,他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全量精準實時數據,以降本增效的運作方式,實現穿透供應鏈末端的四流合一,為大型企業提供精準資金配置方案,拓展融資渠道,為中小民營企業增加授信,前移融資時點,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具體到執行層面,溫鑫指出,建筑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臺需要鏈接金融機構和產業鏈企業這兩個供需雙方?;谌芷诘慕鹑趫鼍埃脚_一方面需要通過沉浸真實場景,匯聚行業數據,篩選真實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征信體系,規劃金融產品,適配業務需求;只有做好“賦能+匹配”的工作,才能切實履行數字金融服務平臺功能。在這個前提下,還應當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平臺架構,最終實現涵蓋咨詢設計服務、IT平臺搭建、數字資產管理、創新金融產品及運營服務的全套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