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以長期增長破解中國的結構性問題
摘要:以制度擴大總需求,,需要著力破解區域城鄉一體化,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進一步發揮好基建帶動作用,通過專項債發揮基建作用。通過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備份,擴大制造業投資。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1年10月)在京舉辦,本次會議聚焦“回歸、成本沖擊和跨周期調節下的中國宏觀經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CMF主要成員于澤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團隊來發布十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報告。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通過綜合性改革將我國面對的供需兩端、國內國外、周期性結構性問題進行綜合處理,防止由于簡單改革所產生和可能帶來的資源錯配,進一步將經濟導向新發展格局。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前三季度數據。報告認為,三季度我國國民經濟總體保持了恢復的態勢,主要宏觀指標仍然處在合理區間。經濟雖然增速有所下行,但沒有突破合理區間,工業實現了超額恢復。但目前服務業今年受制于金融防風險等問題,在恢復上尚需時日。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在就業良好條件下,居民收入能夠得以迅速提升,中國經濟呈現了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保持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實現了增長帶來的民生態勢。
報告稱,要關注供給側沖擊,包括能源價格、化工產品價格和全球供應鏈修復。由于這一供給沖擊成本提升會是中期一直會持續的現象,疊加目前看到的總需求放緩就會對企業,尤其是中下游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產生巨大的壓力。
報告提出政策建議:
一是強化跨周期調節。當前供需兩端都會面臨一些政策的沖擊。要以長期增長破解中國的結構性問題,比如進一步發揮好基建帶動作用,通過專項債發揮基建作用。通過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備份,擴大制造業投資。
二是短期內要以降成本為短期政策核心,對沖將要面對的很大的供給側沖擊。要調整支出,保證結構性減稅;考慮貨幣政策降準,以低成本資金取代高成本的公開市場投放;進一步推動物流體系改革。
三是以制度擴大總需求,短期內可以通過汽車維持總需求尤其是消費的托底作用,但同時更需要著力破解區域城鄉一體化,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四是要保持企業的合理利潤,目前在有些行業調控中對企業利潤擠壓非常嚴重,這對調控的持續性有一定的不利因素,需要在調控中進一步調整。
五是要進一步穩定政策預期,讓企業有明確長遠的規劃。
六是要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通過綜合性改革將我國面對的供需兩端、國內國外、周期性結構性問題進行綜合處理,防止由于簡單改革所產生和可能帶來的資源錯配,進一步將經濟導向新發展格局。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