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提質、提檔、提效、提優”助推山東臨沂高質量發展
摘要:臨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體現為“大、好、優、足”四個字。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周曉東、陳建偉、記者高楊報道 經濟發展提速、群眾生活提質、城市建設提檔、安全保障提效、營商環境提優……11月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臨沂專場,臨沂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剛介紹了全市踐行偉大沂蒙精神,強優勢、補弱項、惠民生、固底板,大力推動沂蒙革命老區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前進。
任剛說,臨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闖出新路徑、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在魯南經濟圈發展中勇當排頭兵、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的目標定位,大力弘揚沂蒙精神,順利交出了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
經濟發展提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臨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體現為“大、好、優、足”四個字。
總量“大”。“十三五”時期,全市GDP年均增長5.8%,2020年達到4805.3億元,從全省第7位躍至第5位,首次躋身全國地級市前20強、列中國城市GDP百強第46位,居魯南經濟圈首位。
質量“好”。三次產業比由2015年的9.1:42.7:48.2調整到2020年的9.2:36.5:54.3,服務業占比提高6.1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8%,2020年達到349.8億元、較2015年增長23.2%,總量在全省排名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其中稅收占比達到82.9%,穩居全省前兩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7.2%提高到40%,“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2.2個百分點。
產業“優”。臨沂發揮商通五洲、物流天下的最大特色和優勢,以“商倉流”一體化為重點,加快推動商貿物流轉型突破。先后獲批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省級“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2020年,臨沂商城實現市場交易額4404億元、物流總額6847億元、網絡零售額269.7億元,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343億元、增長84.4%。臨沂針對傳統產業占比大、新興產業比重小的實際,“一產一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木業率先蹚出“龍頭帶動、中等抱團、小微眾創”的轉型之路。2020年,全市八大傳統產業完成產值3950億元、增長9.7%。新動能加速成長,先后建成國家級科技創新產業基地7個,生物醫藥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臨沂搶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鄉村振興沂蒙高地的難得機遇,提出“實施三步走、融入長三角”路徑,即打造長三角區域“菜籃子”、休閑旅游“后花園”、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大后方”,努力融入大循環、實現大提升。發布對接長三角優質農產品臨沂標準,聯合上海認定農產品基地100家,建成高標準農田583萬畝。去年以來,銷往長三角的農產品銷售額增長12%,接待長三角地區游客700多萬人次,在拓展市場中促進了產業升級。
后勁“足”。全市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06.1萬戶、較2015年末增加62.4萬戶,其中企業數量增加21.2萬戶、增長了兩倍多。臨港精品鋼基地已落地產能878萬噸,建成產能340萬噸,年內可形成產值800億元,有望2025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浙大山東(臨沂)現代農業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臨沂分所、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等平臺落地建設,臨沂應用科學城、啟迪之星等投入使用,等等,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空間和動力支撐。
群眾生活提質,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把群眾的事當成天大的事,聚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五年來,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穩定在8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至39466元、15918元,年均分別增長6.6%和8%。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摘窮帽、拔窮根并舉,以“工匠精神定政策、勞模精神抓落實、趕考精神轉作風”,全市1275個貧困村、45.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就業形勢保持穩定。試行企業求職需求、用工需求、培訓需求、問題訴求和政策落實“五張清單”,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年均控制在2.47%以內。教育發展均衡協調。累計投入658億元,年均增長11%。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全部清零,農村學校“全面改薄”,所有縣區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青島理工大學、臨沂職業學院等新校區啟動建設,臨沂科技職業學院建成招生,臨沂大學醫學院成立。社會保障擴面提標。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16年提高,社會救助標準實現“十連增”。各類養老服務設施達到970處,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提標惠及23萬人,救助困難殘疾人22.3萬人次,撥付慈善款物4億多元,孤貧兒童志愿者服務做法和惠民殯葬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醫療服務加快優化。全市二級以上醫院103家,比2015年增加41家、增長66%,三級醫院達到20家。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5張,比2015年增加29.5%。公辦醫療機構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建設達標率100%,率先實現省級健康促進縣全覆蓋。文體事業持續進步。文藝作品《沂蒙情》等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遍地書香》入選國家脫貧攻堅重點劇目,臨沂獲評中國紅色研學旅行目的地城市。皮劃艇世界冠軍挑戰賽、國際馬拉松等大型賽事成功舉辦,連續承辦兩屆省體博會,沂蒙好故事、臨沂好聲音全國頻傳。
城市建設提檔,城鄉面貌有了新改觀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優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推動城市有機更新。2020年,全市戶籍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2.6%、53.7%。
“生態水城”框架拉開。按照“以河為軸、沿河發展、北城做靚、老城提升、南部騰籠換鳥、西部產城融合、東部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的思路,拓展中心城區發展框架,為邁向“兩河時代”夯實基礎。同步推進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先后啟動北城二期等重點片區開發,為城市擴容升級提供了支撐。
“綜合樞紐”布局打開。注重統籌主城和全域、品質和形象、當前和長遠等關系,努力打造有活力、有魅力、有精度、有厚度的城市。加快提升城市暢達力,蒙山高架路等一批骨干工程投用,有效暢通了城市“內循環”。完成京滬高速改擴建、嵐羅等高速公路建設,通車里程比2015年增加172.1公里。魯南高鐵建成通車,沂蒙老區邁入“高鐵時代”。啟陽機場成為口岸機場,首條國際全貨機航線開通,旅客吞吐量由100萬人次提升到258萬人次。
“美麗沂蒙”畫卷展開。深入挖掘書法、兵學、孝悌等文化內涵,兵學文化公園等一批新地標落地。大力實施城區水系連通工程,24段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通過省級“長制久清”評估,沂河獲評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示范河湖,入選“中國最美家鄉河”,“一城綠色半城河”扮靚城市底色。深入推進“三清四整”行動,“四好農村路”通車里程居全省首位、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改造危房2.7萬戶、廁所100余萬戶,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80%。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堅持“串點成線、連線擴面、梯次推進”,布局椿樹溝山水生態型、馬牧池紅色旅游型等市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59個,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34個,“好山好水好風情、美麗鄉村看沂蒙”名片更加亮麗。
安全保障提效,發展底板實現新加強
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風險源頭防控、隱患排查清零、重點領域整治、薄弱環節治理、基層基礎提升,筑牢高質量發展安全屏障。
嚴控疫情。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持“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寧肯麻煩不能省事,寧肯嚴不能松,寧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寧肯越位不能缺位”的態度,認真落實應急性果斷措施和常態化防控策略,構筑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環臨防控圈”。自去年2月20日以來,臨沂市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
嚴管安全。構建“智慧應急”一張網,探索建立“村居上報、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打通了安全生產打非工作“最后一公里”,連續35個月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嚴抓生態。落實“三線一單”,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實施情況評估獲全省優秀等級,2020年萬元GDP能耗比2016年下降17.2%,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第8位。河湖長制、林長制全面推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5%。沂蒙山獲評世界地質公園,蒙陰縣被評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獲中央資金補助。
嚴防風險。動態監測貸款5億元以上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穩妥化解金融風險。成功應對“利奇馬”臺風和近60年來遇到的2020年“8·14”最大強降雨,無一人因災死亡或失蹤。
營商環境提優,服務效能取得新突破
全面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集中整治企業和群眾反映的痛點堵點問題,加快構建“審批更少、流程更優、體制更順、機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務更好”的營商環境。
政務服務更為高效。共承接省級以上改革試點284個,推進重要改革事項165項。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市縣行政權力事項分別壓減34%、27%,涉企營業執照“45證合一”、建設工程“多圖聯審”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企業開辦平均提速3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平均提速60%以上。
市場環境更有活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跟著好項目走、畝產效益評價等機制,推廣“標準地+承諾制”等模式,提高了服務精準度和實效性。將每年9月26日設立為“臨沂企業家日”,增強企業家的歸屬感、獲得感,營造了“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良好氛圍。社會環境更加安定。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制定出臺了11部地方性法規。省級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達到97個。臨沂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等一批“國字號”榮譽,沂蒙好形象、美譽度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