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使用
摘要:要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堅持以內為主以我為主,要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配合,內循環是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外循環是貨幣國際化的手段,中短期之內要抓住有利時機有所作為,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使用。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理論與思想研討會(第3期)在線舉行,本期討論會圍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五十年:美元本位評估、未來體系展望與中國貨幣戰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凱代表課題組做主題發言。劉凱表示,對國際貨幣體系演化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指望美元本位很快被替代。在中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應該以我為主,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配合。
回顧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五十年來的全球貨幣金融以及宏觀經濟的變化和相關規律,得到兩點啟示:一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有其規律性和慣性,舊的體系被替代需要一個過程,經常存在中間過渡態,就像由金本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很久才脫離了金屬貨幣的枷鎖,所以,對國際貨幣體系演化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指望美元本位很快被替代。國際貨幣體系的公共品的屬性決定了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出路,可能不是以超主權國際信用貨幣為基礎,要在全球民主協商下進行新的設計和運行,這一點對中國的貨幣戰略很重要,短期內可以分享美元霸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二是在這樣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怎么走?在中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應該以我為主,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配合。在中短期內,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依然穩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的核心只是打造強貨幣,貨幣國際化是遠遠滯后于一國經濟的地位的。要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堅持以內為主以我為主,要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配合,內循環是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外循環是貨幣國際化的手段,中短期之內要抓住有利時機有所作為,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使用。
長期內國際貨幣體系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多元的時代,與多極化的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對應,中國應該提前做好規劃和相關的制度安排。一是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同時要穩步朝著資本帳戶開放和更具有彈性的匯率制度發展,這是將來成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前提制度條件;二是穩定推動國內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制度的建設完善,達到與美國、歐洲相齊平的國際一流水平,在產業發展、對外貿易、政府職能要進一步推動制度化的開放,并且以制度化的開放推進相關建設和國內改革,增強中國市場對外國資本和資金的吸引力,為未來的多元貨幣時代做好準備。
關于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劉凱建議,中短期內要繼續加強當前版本數字人民幣的研發,優化相關的設計,但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以相對獨立的邏輯,應該穩中求進,沒有必要為了人民幣國際化強行加快數字人民幣的研發,也沒有必要為了加快人民幣的國際推廣而強行推進金融開放等制度改革,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
關于全球貿易失衡有多種原因的探討。比如,全球儲蓄過剩、發達國家美國和其他經濟體間增長差異、老齡化等問題,根本原因是美元本位本身,只要全球貿易正增長及美元本位存在,國際社會就會產生超額的美元需求,美國國內儲蓄不足,無法資本輸出情況下,以持續性貿易逆差為主要特征的貿易失衡就不可避免,而且理論上證明了這對美國居民福利有利,對其他國家的居民福利是有害的。
從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角度來看,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到牙買加體系時期,全球金融危機前,無論是銀行業危機、貨幣危機、外部違約,可以看到牙買加體系時期是顯著上升,美元本位未能維持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從近二十年全球金融危機可以看到,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美元升值、美元升值預期和美聯儲加息是經常造成了新興經濟體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從公平的角度看,美元本位并不是公平的貿易體系。從國際貿易角度證明了當前美元本位下貨幣長期非中性,和主流貨幣長期中性理論是不一致的,全球名義增長有利于居民福利,離岸美元越強,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越重,美國國民的福利是會上升,其他國家和全球居民的福利是會下降的。美國利用新的全球循環的機制鞏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國內儲蓄不足,加上國際上有離岸美元需求,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美國貿易逆差輸出美元,滿足世界需求,同時美元幣值保持相對穩定。部分美元通過資本帳戶回流,維持美國低利率,美國低利率又維持美國政府的赤字和居民的高消費,進一步導致美國的儲蓄不足,形成美元全球循環機制,在這個機制下,美國的霸權地位或者美元本位可以維持下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到牙買加體系美元流動性全球供給基本上發生一些轉變,當時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是貿易順差,資本金融帳戶是逆差,但是到了牙買加體系變成了美國是貿易逆差,資本金融帳戶順差,現在美國國內持續的這樣一種儲蓄不足的狀態只能維持下來。
雖然有美元全球循環,但美元本位的內在矛盾相當突出,集中表現在美元既是美國本國貨幣也是世界貨幣的雙重角色導致了一系列的矛盾,美國擁有超級特權,地位與他國的不平等,破壞了公平性的原則,其他國家怨聲載道,2008年以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四起。
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會怎樣發展。劉凱首先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進行探討,貨幣強權背后是經濟、政治權利的霸權。無論是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是牙買加體系公共性缺陷都是很明顯的,大國操作,鑄幣稅鑄幣債全球公共利益分配不均勻,危機頻發等。當世界霸權國家或領袖國家走向衰落,新興國家尚不能承擔責任的時候,全球治理會出現一個真空,從全球公共品的角度看就會供給不足,全球治理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金德爾伯格陷阱陷井或者霸權穩定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的缺陷是明顯的,它忽略了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通過民主協商構建新制度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過于強調霸權和超級大國提供公共品和維護國際秩序方面的作用,因此有為霸權辯護的嫌疑。雖然,目前全人類通過民主協商解決問題還很弱,但仍將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方向,否則,這些問題和沖突永遠解決不了。全球氣候變換、新冠疫情等事件也呼喚這樣一種全球的能力。
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出路還是要于基于全球各國民主協商的合理制度安排,從金本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到牙買加體系,這是徹底擺脫金屬貨幣制約的過程,從金屬貨幣慢慢過渡到與金屬貨幣掛鉤的主權貨幣,再到主權信用貨幣,從牙買加體系要過渡到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首先市場要發揮作用,同時要基于更高理性的規則和管理,對貿易、金融、宏觀構成的穩定做出更好的規劃。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