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全國兩會聚焦糧食安全,長三角“三界種糧大隊”吃下“定心丸”

2022-03-08 15:37 中國發展網
糧食安全

摘要:寧春希望大家要拿出種田的力氣來說,不要客氣,這個座談會就是為三界種糧大隊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有事找娘家。”寧春說。

——浙江嵊州6千農民長三角年糧食播種面積70.5萬畝,年產糧食38.3萬噸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沈貞海北京報道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糧食能源安全。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每年的豐收時節,“三界種糧大隊”都忙碌在金黃稻田里。圖為2021年10月26日,三界鎮長橋畈糧農機械秋收場景。張小軍/攝

每年的豐收時節,“三界種糧大隊”都忙碌在金黃稻田里。圖為2021年10月26日,三界鎮長橋畈糧農機械秋收場景。張小軍/攝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距離首都北京1400余公里的浙江省嵊州市,有這樣一群農民,在聽完總理的政府工作后吃下了“定心丸”,打下了發展“強力針”。

“倉廩實而天下安”。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鎮,有一支種糧大軍,叫“三界種糧大隊”,他們從80年代開始就“外拓種糧”種到了長三角,上海、蘇州、寧波、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流下了他們的汗水,也實現了從“小家富”到帶動“大家富”的轉變。

始于80年代的“外拓種糧”目前年產糧食達38.3萬噸

嵊州市三界鎮素有“嵊北糧倉之稱”,農民種植水平高且有種糧情結。三界鎮農戶外出種糧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3年左右上海崇明的國有農場因缺勞動力插秧到三界招季節工,原三界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的技術人員鄭月康、蘇壽康等人帶三界鎮插秧能手去插秧,并從插秧服務擴大到肥水管理及收割等服務,1985年左右開始承包種糧。隨著上海等地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其周邊棄耕拋荒的水田越來越多,三界種糧隊伍逐步擴大,“走出去種糧”成為嵊州市三界鎮農民的一條致富路,也成為當地一大特色農業產業。

據2021年年底不完全統計,目前嵊州市三界鎮共有外出種糧大戶1500多戶,從業人員6300多人,占全鎮戶籍人口的11%。承包面積達40.5萬畝,相當于7個三界鎮的水田面積,年糧食播種面積70.5萬畝以上,年生產糧食38.3萬噸,實現總產值10.25億元(不含政府補貼)。承包面積最大的是友誼村的陳月中,承包面積達10200多畝,2021年小麥播種面積達9000多畝;1000-10000畝的大戶20戶,承包面積共33980畝;500-1000畝的大戶26戶,承包面積共16760畝;其余大戶承包在150-500畝,200-300畝最為普遍。

從“小家”到“大家”:“三界種糧大隊”謀“共富”

“今天請大家來,主要是想看看你們有什么困難,我們盡量幫大家想辦法解決”。早在今年2月10日,一場特殊的座談會——嵊州市外出種糧大戶座談會在嵊州市三界鎮政府舉行,嵊州市副市長寧春簡單的開場白,讓與會的15位在長三角地區承包水田的三界鎮種糧大戶備感溫暖。

寧春希望大家要拿出種田的力氣來說,不要客氣,這個座談會就是為三界種糧大隊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有事找娘家。”寧春說。

“我外出承包水田30年,今天第一次在家鄉參加這個會,特別開心。”陳月中是嵊州外出包田最多的種糧大戶,到去年底,他在上海金山和浙江嘉興承包的田地面積達10200多畝,今年小麥播種面積達9000多畝。陳月中說,去年第一次在嘉興承包種植6000畝小麥,資金壓力很大,幸虧嵊州當地的銀行為他辦理了580萬元貸款,嵊州當地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則將農機服務送到田頭,幫助他首次種植小麥就獲得大豐收。今年,他又在金山新增小麥播種面積3000畝,希望能繼續得到支持。

“還是嵊州老家好。”據介紹,目前已有800多戶外出包田戶得到了嵊州本地銀行的貸款支持,總貸款額1.5億元。今年1月26日至2月9日,該銀行三界支行存款達2億元,大部分是種糧大戶春節回家后存入的。去年支行存款規模達到29億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存款來自于外出承包戶。今年,該銀行特別設置了“農機貸”、“小上海”支行等,專門為外出種糧大戶服務,貸款也從原來的以春備耕為主延長到一年四季。

會上,嵊州市有關部門也紛紛為種糧大戶們支招。嵊州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儲開江說,嵊州有省級“看禾選中基地”,每年有500多個水稻新品種展示,基地將專門開設區域,優先為外出種糧大戶供應優質種子,并上門提供農技服務。嵊州三碗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建強表示,公司將在糧食加工、烘干、運輸等服務上做到隨叫隨到,確保種糧大戶糧食顆粒歸倉。浙江齊藍誠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呂方達也表示,將派出律師團隊,為外出種糧大戶在土地經營、承包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務。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關心,讓這些種糧大戶吃下了定心丸。

當日,“三界種糧大隊”糧食產業協會成立,15位承包面積1000畝以上的外出種糧大戶第一批入會。同時入會的還有糧食生產、農機、金融、保險等部門,以推動信息共享、資源共享,進一步擦亮“三界種糧大隊”金名片。

寧春表示,要鼓勵農民繼續“走出去”創事業,把“三界種糧大隊”發揚光大;同時,要通過搭建平臺抱團發展打造全產業鏈、開展點單式培訓、轉變政府職能提供“娘家”服務等多種方式讓他們在外地種糧種得安心、放心、省心。

此外,嵊州于2020年啟動了萬畝優質稻米訂單糧基地建設,2021年5月,嵊州市萬畝訂單糧基地正式簽約并同期成立了三界鎮糧食產業聯盟,將“三界種糧大隊”糧食產業上游農資供應、中間社會化服務業、下游糧食收購加工產業緊密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戶、企業和政府三方共贏。

政府引導:擦亮“三界種糧大隊”金字招牌

嵊州市主要領導介紹,當下,嵊州市正著力推廣“三界種糧大隊”品牌,發展種糧產業,這是穩定糧食產量、糧食面積,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重要路徑。發展壯大種糧隊伍,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于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有著重要意義:發展壯大種糧隊伍是穩定糧食面積的需要、發展壯大種糧隊伍是穩定糧食產量的需要、發展壯大種糧隊伍是破解“誰來種地”的需要。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嵊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原則,立足“省產糧大縣”稱號,致力于擦亮“三界種糧大隊”品牌,帶動更多農戶保供增收。針對1996年、2007年、2018年國家三次下調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外出種糧農戶盈利空間持續受到擠壓的現象,集中調研、逐步化解了制約“三界種糧大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小、散、亂導致的市場對接不穩,品牌建設難以為繼等難題:加快服務變革,培育糧食保供新模式;擦亮專業品牌,培育糧農種糧積極性;支持異地種植,培育優企、優技、優種;加大金融支持,培育專業化標準化糧農。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其中第一條內容即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今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的第一條內容也明確要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較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2021年糧食總產量近13.66億斤,較上年增長2%。

近年來,我國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但部分飼料糧存在產需缺口,我國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我國累計進口糧食16454萬噸,相當于我國糧食產量的24%。

糧食安全根基不斷筑牢,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在前述背景下,嵊州“三界種糧大隊”的推廣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從鎬鋤鐮犁到全程農機,從憑經驗干活到靠數據種田,這是新機械、新設備的普及;從嵊州到杭州寧波,從浙江到蘇滬到長三角,這是“三界種糧大隊”的足跡,嵊州為糧食生產持續注入新動能。事實證明,耕地面積有限,技術進步無限;資源要素有限,創新潛力無限。

正是一群群像“三界種糧大隊”這樣的“種田人”,守住了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穩住了大家“糧袋子”,提升了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土地從不辜負辛勤的汗水,不論是“疫情關”、“洪澇關”、“臺風關”、“市場關”、“技術關”、“農機關”……嵊州“三界種糧大隊”闖關奪隘、不懼風雨,金燦燦的稻田是他們的“共富”成色。

稻飄香、黍金黃、豆莢鼓、谷滿倉……最是豐收悅人心。

嵊州市主要領導表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始終是嵊州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標和工作重心。全方位支持服務“三界種糧大隊”發展壯大,僅是當地黨委政府推動共同富裕的其中一個側面。今年以來,嵊州市認真貫徹落實“擴中、提低”要求,多途徑立體式促進農民增收,深入實施農民技能培訓、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長江下游水稻“看禾選種”核心示范基地擴建、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未來鄉村建設等系列組合措施,奮力打造共同富裕樣板愿景。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