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中小企業是“穩就業”主體,中小企業穩就業就穩
摘要:調查發現,小微企業第一大問題是訂單不足,開工不足;第二大問題是由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所導致的成本上升;第三是日常經營資金的短缺;第四是發展資金的短缺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3月9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2期),本期論壇聚焦“疫情下我國就業形勢與就業模式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與會表示,中小企業是“穩就業”的主體,中小企業穩,就業就穩。
目前,全世界中小企業所解決的全球就業量超過70%,我國1.4億的中小微企業主體就業占比已經超過了85%,2020年底國有企業的總體就業量是5562萬,占總就業比重7.5%,可見,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就業比重非常大。
劉元春分析認為,PMI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在枯榮線之上,同時連續兩個月進行反彈,但小企業PMI指數不僅沒有處在枯榮線之上,反而在枯榮線之下持續回落。大中企業和小企業間出現了急劇分化,這種分化所帶來的很重要一點,是復蘇進程中就業在承壓。因此,傳統講到的“滴漏效應”“涓滴效應”“大河漲水小河滿”的現象,在目前這幾個月里還沒有顯現,因為小企業PMI指數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已經持續了三個季度連續下滑。
劉元春提醒,對目前就業形勢的判斷有一個持續向好還是目前正處于需要加速扶持的過程?如果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的下降,表明目前就業形勢并沒有像其他參數那樣有一個企穩跡象,反而有一個持續承壓的跡象。原因是什么?很重要的一點是對于小微企業來講,一種持續的沖擊,雖然這種沖擊的增量在下降,但是這種累計效應和小微企業的承受能力是相悖而行,導致的結果是小微企業在救助加速整體刺激加速的過程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反而到了頂點,它不得不通過裁員、通過企業關停等舉措來解決目前的一種危機。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點,“穩就業”如果簡單地通過穩增長,穩大型企業,啟動大型項目,我們會看到反而可能會出現“J曲線效應”,在開始進行救助的過程中,反而就業狀況沒有變化,有所承壓,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一點。
救助中小企業的方法到底怎么樣?要穩定中小企業也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核心,對于目前中小企業的救助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是救助的方法,是不是小企業復蘇,小企業保證就業,不進行裁員,面臨的核心問題和矛盾。據劉元春介紹,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做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小微企業第一大問題是訂單不足,開工不足;第二大問題是由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所導致的成本上升;第三是日常經營資金的短缺;第四是發展資金的短缺。所以,通過目前調查小微企業看到的對小微企業救助減稅降費的確很重要,降低成本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給予它訂單,讓它能夠生產。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生產,減稅降費對它就沒有用。政府不僅僅要少收,更重要的是要給予這些企業。如何給予這些企業?一方面要給予相應的紓困基金,直接給予資金的補貼;另一方面是訂單,這體現在大型企業、大型項目的訂單能否在很大程度上針對一些小微企業展開。另外 很重要的是政府采購能否對中小企業進行關注。”劉元春說。
劉元春建議,對于小微企業的救助力度不是因為外部沖擊減弱、增量減弱就減少它,而是要持續地進行加碼。因此,目前《政府工作報告》的定位非常重要,因為它體現了持續加碼的一種定位。我們當然也希望在一些新的路徑上,針對目前的一些核心問題,進一步進行加碼。政策可以進一步更加精確,在“穩就業”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