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美聯儲放的水 淹了自己的家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專家座談會觀點綜述

2022-04-26 17:06 中國發展網
美聯儲 疫情防控

摘要: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張宇賢認為,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實現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對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者”、全球通脹的“減壓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

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全球疫情擴散蔓延,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國內疫情散發多發,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4月22日上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召開專家座談會,就全球經濟運行和當前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張宇賢認為,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實現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對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者”、全球通脹的“減壓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事實證明,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是適合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人口大國的正確選擇。中國疫情防控政策保障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中國沉著應對世紀疫情,實現了經濟持續恢復。2021年,中國現代化建設實現兩個突破,一是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二是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達到1.2551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標準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2021年GDP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左右,為推動世界經貿復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經濟遭遇重大沖擊的背景下,財政赤字率最高僅為3.6%,2022年赤字率為2.8%,遠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赤字水平。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搞大水漫灌,沒有實施大規模強力度的降準降息措施,貨幣供應量增速自2020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主要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貨幣條件上穩住了物價,2021年CPI僅上漲0.9%,與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通過有效防控疫情、科學安排生產,提高了自身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同時也保障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暢通,提供了國際社會運轉必須的抗疫物資、生活用品、工業產品等,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氣度。

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研究員王遠鴻認為,當前產業鏈供應鏈領域矛盾不斷加劇,問題根源始于美國特朗普政府頻繁發起的貿易戰,激化于新冠肺炎全球流大流行,是逆全球化思潮泛濫、疫情產生供給沖擊的必然結果。中國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維護者。一些外部輿論將經濟問題政治化,面對世界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難題甩鍋推責,既站不住腳,也極不負責任。第一,美國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麻煩制造者”。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對我實施了加征關稅、推動科技切割等措施,即便對自己的戰略盟友歐盟,美國也頻繁挑起經貿摩擦。這些行為既是霸權主義在經貿領域的延伸,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導致國際經貿合作受阻,更嚴重影響了跨國企業的正常經營運轉,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斷鏈”風險。第二,美國不負責任的防疫政策加劇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特別是近一年來美西方國家多輪大范圍反復,嚴重影響了生產、運輸、裝卸、銷售等各個經濟環節,芯片短缺、能源供應不足、航運不暢、運費暴漲、食材中斷、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雪上加霜”,供應鏈問題存在進一步惡化風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緊張程度和不穩定性持續加劇。第三,中國始終是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力量。疫情以來,中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成為全球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應商。在與世界分享中國大市場的同時,向全球輸送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恰恰支持了世界商品供應,穩定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新一輪疫情沖擊以來,我國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克服各種困難,加大復工復產力度,物流、運輸、海關等多方合力保障供應鏈暢通運轉。事實勝于雄辯。一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以美元計價)同比增長10.7%,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5.6%。外貿外資兩位數的逆勢增長,凸顯了中國為穩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作出的積極貢獻。

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研究員牛犁認為,俄烏沖突及美歐對俄全面制裁給全球通脹“火上澆油”。全球經濟深受高通脹之苦,今年以來俄烏沖突爆發,美國不僅不給俄烏緊張局勢“潑冷水”降溫,反而不斷“拱火”,不斷升級對俄制裁。俄羅斯是重要的原油、天然氣以及鋁、鎳、銅等礦產的生產和出口國。俄烏還是“全球糧倉”及主要的谷物出口國,兩國糧食出口量約占全球出口總量三分之一。俄烏沖突爆發及美歐制裁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供需更加失衡,國際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不斷創出新高。而且,俄烏沖突的爆發還令本已不堪重負的全球供應鏈遭受到新的沖擊。作為許多制造業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令全球食品、能源、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的短缺進一步加劇。市場研究機構Techcet報告顯示,美國半導體行業中使用的氖氣有90%以上來自烏克蘭,有35%的鈀金進口自俄羅斯。俄烏供給中斷給半導體供應鏈造成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范圍內的“芯片荒”。此外,俄烏間沖突的持續和航空、貿易禁令等制裁措施使歐亞間的貨物運輸變得愈發艱難,原本途徑俄烏的運輸繞道后加劇了全球海、空運輸的擁堵,造成運費飆升和運期延長,國際供應鏈被擾亂,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

張鵬研究員認為,中國是全球通貨膨脹的“減速器”而不是“加速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受流動性泛濫、供應鏈中斷、運輸成本上升、能源供應緊張、勞動力短缺、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全球通脹壓力不斷上升。2022年3月,美國CPI同比上漲8.5%,歐元區CPI同比上漲7.4%,均創下數十年新高。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疫情爆發后中國及時控制疫情發展,率先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推動保供穩價,成為全球抵御通脹的“優等生”。2022年3月,中國CPI僅上漲1.5%,大幅低于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物價漲幅。中國作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不僅有效保持了國內物價水平穩定,還通過擴大出口,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緩解物價上漲壓力,成為全球通貨膨脹的“減速器”。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0年中國商品貿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4.7%,比2019年高出1.5個百分點,2021年進一步提高到15.1%。2022年第一季度,在面臨著疫情蔓延、俄烏沖突、能源供應緊張、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等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擾下,中國出口保持了15.8%的高增長,在保障全球供給的同時繼續為抑制全球通脹做出貢獻。

李若愚研究員認為,美聯儲大放水是推升美國通脹的首要因素。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說過,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為應對新冠疫情沖擊,美聯儲采取的量化寬松政策帶來流動性“大放水”,是推升美國通脹的首要因素。2020年3月美聯儲緊急降息兩次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后,實行了無上限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總資產規模由2020年2月末的4.21萬億美元迅速擴張至2022年3月末的近9萬億美元,兩年時間累計增長了2倍多。與美聯儲“大放水”相配合的財政政策“大刺激”對美國通脹推波助瀾。疫情暴發至今,美國政府共推出了七輪財政紓困救助法案,總金額達6.68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從2019年的9840億美元升至2020年的3.1萬美元,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由2019年的4.6%躍升至2020年的14.9%。大宗商品波動除了具有供求等基本面因素帶來的“商品屬性”外,還有貨幣因素帶來的“金融屬性”。美國財政貨幣“雙放水”不僅直接推高了國內的消費價格,還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升,給其他國家帶來輸入性通脹壓力,成為全球性通脹的重要推手。歷史數據顯示,過去十多年,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影響最大的就是美國量化寬松所導致的全球流動性泛濫。

美聯儲“大放水”加劇了本國的金融泡沫,導致全球債務風險顯著上升。受寬松的流動性推動,美股泡沫持續膨脹,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迭創歷史新高,截至2022年4月21日,分別較疫情前的2020年2月末累計上漲36.9%和53.8%。美聯儲營造的全球流動性泛濫助長了全球債務攀升。國際金融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00萬億美元,達到30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比2020年增加8.5萬億美元,超過了95萬億美元,債務占GDP比重約為248%,比疫情前提高了20個百分點以上。

通脹壓力下美聯儲政策收緊及其前期“大放水”后遺癥已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今年3月16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0.25%-0.5%,為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預計年內還會有6次加息。美聯儲持續加息將提高全球金融市場實際利率水平,使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更為緊張的金融條件。一方面,美聯儲加息將加劇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及其自身的債務違約風險。近期美國10年期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掛加劇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疫情以來美國債務增長近7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目前已突破30萬億美元,截至2021年9月底,美國企業的公司債券發行余額達到10萬億美元,較上一次加息周期伊始的2015年底多出約30%。其中,債務違約風險更高的低評級債券占比約20%。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將嚴重阻礙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加劇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危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處于前所未有的高位,在美國加息周期和全球復蘇放緩的環境中極其脆弱。IMF數據顯示,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償債負擔已經處于30年來的最高水平。另外,在69個低收入國家當中,截至2022年3月底已經有8個國家陷入債務困境、30個國家處于高風險狀態,占全部低收入國家的55%。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