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高水平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建設服務打造國際合作戰略平臺
摘要:《方案》圍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聚焦高標準創建市場環境、創新環境、流通環境、開放環境、服務環境等五大環境提出15項改革任務。
南沙新區作為廣東省廣州市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主陣地,牢牢把握營商環境“生命線”,充分發揮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平臺疊加優勢,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近日,南沙新區舉辦了營商環境專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南沙區高水平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南沙2021年營商環境改革建設成效亮點及南沙區營商環境建設十大集成創新成果。
南沙新區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改革,著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度,聚焦政務服務創新,著力打造政務服務新標桿。圖為南沙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南沙新區宣傳部/供圖
南沙無感智慧辦稅服務廳為納稅人帶來方便快捷的辦稅體驗。南沙新區宣傳部/供圖
發布會上,展現了南沙新區為努力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著力構建與國際合作戰略平臺相適應、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與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營商環境,努力在廣州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建設中當尖兵、作示范的堅定信念。
創新營商環境改革亮點突出
《方案》圍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聚焦高標準創建市場環境、創新環境、流通環境、開放環境、服務環境等五大環境提出15項改革任務。共有五大亮點:
一是推動制度標準更開放。緊緊圍繞國際合作戰略平臺建設目標,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建設全球溯源中心,構建南沙進口示范區便利監管的數字治理模式,推動“國際數據傳輸樞紐”粵港澳廣州南沙節點等重點項目落地建設,推動科研數據跨境互聯,不斷提高要素市場配置效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南沙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是推動創新氛圍更濃厚。突出為市場主體發展營造濃厚創新創造氛圍,動態優化更具競爭力、更加精準的產業和人才政策,完善提升“1+1+3+N”高端創新平臺體系,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技術交易重要平臺,實施“灣區啟夢”雙創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評價與激勵辦法,探索規范企業靈活用工行為,推動企業創新和提質。
三是推動競爭環境更公平。圍繞更好協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加強政府采購互聯網監管,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探索建立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問題線索回應機制,促進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融合協調,持續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四是推動政務服務更便捷。把優化營商環境與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密結合,從“我要怎么辦”轉變為“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要我怎么辦”,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打造一站式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件事”主體服務改革,加快實現“一窗通辦”“一網通辦”“跨域通辦”,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五是推動權益保護更有力。順應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愿望,更全面、有力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多部門知識產權聯合保護機制,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堅定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民營企業安心創業、發展。
營商環境建設成果斐然
營商環境是區域競爭的“軟實力”。南沙新區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精選了營商環境建設十大集成創新成果。
一是構建營商環境多元主體共商共建共治長效機制。建立營商環境觀察員機制,與專業機構共同成立調研組,促進全過程閉環跟蹤監測落實;成立營商環境專家委員會,聚焦營商環境堵點瓶頸問題開展突破性研究,推動問題解決;打造國家級營商環境交流實踐平臺,開展營商環境基層實踐探索,開展營商環境常態化交流。
二是打造全國領先的商事服務南沙模式,率先啟動探索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搭建商事服務“跨境通”率先將內地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服務延伸至境外地區,探索建立“灣區通”企業登記互認機制推動簡化港澳投資者商事登記流程和材料,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實現開辦企業最快0.5天辦結。截至2021年底,市場主體總量超30萬家。
三是全面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模式,已迭代實施交地即開工從1.0到5.0的改革,實施46項改革舉措。5.0改革創新推出實施工業廠房倉儲項目“一站式”審批,推行“承諾驗收”與單獨竣工驗收。截至2021年4月,“交地即開工”已實現建設項目常態化辦理,幫助區內企業節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成本、近億元的經濟成本。
四是全國首創企業全生命周期辦電新模式,首次提出服務企業用能全生命周期理念,創新推出辦電事項前置,服務企業從招商、籌建至運營的主動服務機制,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業務模式、數字載體,提升獲得電力水平。創新孵化政府部門與供電企業聯席辦公機制,成立至今完成150個籌建項目投產送電;建設并試點應用首個綠色用能主動服務平臺,服務中山醫院南沙院區、港人子弟學校、晶圓半導體等重點工程完成辦電;提供“一攬子”服務,滿足多元需求“一次辦”,2021年以來完成廣船二期光伏、港科大地塊開發臨電租賃等項目。
五是打造南沙“智慧e”辦稅集約運營服務體系,依托智慧辦稅服務廳,運用大數據、生物識別等科技手段,提前把握納稅人稅費服務需求,以自動化流程重塑辦稅體驗,以智能化手段變革辦稅審批方式,以一體化管理提升辦稅服務整體效能,實現智慧辦稅服務。“智慧e”辦稅為納稅人縮短近五成時間。
六是創新海運通關新模式,推動海運通關全鏈條無紙化改革,實現涉及海關、港口、船代、拖車等海運通關全流程業務環節“線上辦理”,2021年12月南沙海關整體通關時間進口22.59小時,較2017年12月壓縮了75.11%;出口0.94小時,較2017年壓縮了96.8%;創新“灣區一港通”模式,實現經南沙港轉運的進出口貨物“7×24”小時快速通關;推行船舶出入境網上通辦,實現國際航行船舶100%網上申報、網上預檢、網上辦理邊檢手續。
七是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公平競爭環境,構建“信易+”工作體系,推動相關“信易+”應用場景;實行企業信用信息閉環管理,強化企業信用風險預警,截至2021年底,累計監測高風險、較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企業約15萬戶;對政府采購領域市場主體的公共信用信息、交易信用信息和跨區域信用信息實現“全領域”“全主體”“全過程”覆蓋動態評價,實現所有進場交易的政府采購項目競爭公平。
八是創新智慧化企業監管保護模式,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著力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在食品安全、特用設備等重點領域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智慧監管;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服務企業資信應用,實現資信證明申辦流程管理、責任全流程的可追溯,資信證明的信息提供在線驗真;建立市場主體信用修復與維護機制,建立“雙報備、兩同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
九是打造法律服務保障體系“南沙樣本”,建立“1+1+N”粵港澳法律服務新機制,共吸引248個港澳青創項目團隊(企業)簽約入駐;實行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管理,全面推進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和二層級一站式標準服務建設;創新建立“1+1+9+N”行政復議與調解有機銜接聯動機制;探索與國際通行訴訟規則對接,出臺《要約和解程序適用指引》;全國率先試點聘任港澳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率先建立聘任港澳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1+5”政策體系。
十是集成打造“互聯網+”數字政府服務體系,打造企業專屬網頁,對風險企業進行實時跟蹤和重點防控;推進“無證明自貿區”改革,累計減免21個部門330項證明事項,逐步實現了“無證明”辦理;推進“微警認證”政務應用,有效遏制身份信息被盜用、冒用騙取商事登記的行為;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有效解決疫情防控條件下線下就業服務受阻的問題;打造自主版權“互聯網+調解仲裁”,實現“程序集約化、庭審智能化、流程透明化、服務精準化”。(文/李曄清)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