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六項建議助力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沖擊
摘要:通過研究五月份各項指標仍然可以發現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發展壓力較大。
中國發展網訊 6月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辦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9期),本次論壇聚焦熱點問題“疫情沖擊背景下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和救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CMF)主要成員孫文凱代表課題組發布專題報告。
報告提出,隨著各省出臺相關政策響應國務院33項穩經濟措施,六月份經濟呈現緩慢復蘇態勢。但是通過研究五月份各項指標仍然可以發現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發展壓力較大。首先,小微企業運行指數在進入2022年后逐漸落到景氣線以下,尤其是四、五月份大幅度低于景氣線。除此之外,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小于1也反映出當前企業發展活力不足的問題。
報告指出了疫情帶來的四個挑戰。第一,疫情的持續給小微企業帶來的挑戰。在疫情暴發最為嚴重的四、五月份,小微企業的注冊注銷比、市場運行指數以及信心指數等數據都有了明顯的下滑。北京大學對小微企業做的線上調查也顯示出疫情對企業經營中的市場需求、營業成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而四月中小企業協會的調查也反映出疫情導致企業需求下降、成本上升,還會帶來物流中斷等問題。
第二,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通過近期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的不斷提高可以看出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上升。調查顯示原材料成本上升最為明顯,人口成本次之,防疫工作也增加了企業的支出。
第三,不對稱復蘇導致的出口轉移。東南亞部分國家在產業結構上與我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疫情防控方面政策的差異使得這些國家近期經濟發展相對平穩。在雙重因素疊加下,部分產業和貿易有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造成了沖擊。
第四,房地產市場低迷帶來的負面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低迷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總投資累計增速下降明顯、商品房銷量下滑等。而房地產行業增加值占據了中國GDP總額的近7%,關聯產業產值占GDP比接近30%,并且與眾多中小企業處于同一產業鏈條。所以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也給部分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報告認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就業乃至整體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尤其是疫情暴發以來,中央多次制定相關政策對中小企業進行紓困。但面對內外因素疊加的多重沖擊,當前的政策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報告給出了六項建議:
第一,財政支出在疫情時加力擴面。后續一旦面對疫情防控升級,財政支出總額要提高,覆蓋面要擴大,直接補貼比例要有所提升。此外要增加政府采購,而資金來源可以是專項債、劃歸國企的利潤甚至是財政政策貨幣化。
第二,復工復產階段應以誘導性政策為主。在企業復蘇階段,在擴大投資、擴大就業方面不會一蹴而就。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出臺一些引導性政策,比如財政可以對新增投資者進行補貼,也可以在企業融資時對新增部分進行相關貼息和更大力度的擔保。這些政策有助于產能的擴大和經濟的恢復。
第三,促信心需顯堅決態度。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基礎上把穩經濟放到更高的位置,避免因為小范圍疫情的反彈而動搖恢復經濟發展的決心與信心。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大力度,延長某些優惠政策期限。從而切實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發展信心。
第四,加強政策協調。一方面是中央防疫政策到地方的執行,層層加碼的現象需要靠協調來解決。此外地區間的防疫政策也需要協調,從而讓交通運輸、旅游服務等需要跨區域發展的產業真正恢復。
第五,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我國近年來稅收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明顯,但是仍然存在短板。需要通過制度性建設來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從而精確掌握相關信息。更好地對企業經營進行監管,避免部分企業違規退稅、套利以及經營貸向其他領域轉移等情況。
第六,發展以中小企業票據發行為主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首先,積極建立全國統一擔保市場大平臺。要依托央行電子票據系統(ECDS),推進政策擔保公司、省級再擔保公司、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融資銀行等多方主體形成商業合作機制。其次,制度化推進商業票據市場的發展。通過信用扶持機制和相關法規的頒布提高中小企業商票的市場認可度,調整商業承兌匯票的相關規定并與企業融資貸款和銀票貼現業務開戶要求保持一致。最后,推動中小企業票據的監管協調。將中小企業簽發或持有的票據貼現融資計入普惠金融信貸考核,此外疫情期間適度調整對虧損企業不允許開展信貸業務的管理規定。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