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球產業轉移提升區域發展軟環境
摘要: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通過政府引導和營商環境改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具有電子信息和人才優勢的部分中西部省份,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比例不斷增加,展現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巨大潛力。
白雪潔
作為國際產業承接地,一方面,中國承接全球中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如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高技術產品生產中的研發環節,以及金融、保險、咨詢、管理和法律等專業服務;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產業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中西部地區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舞臺。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通過政府引導和營商環境改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具有電子信息和人才優勢的部分中西部省份,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比例不斷增加,展現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巨大潛力。
從承接國際產業方式來看,中國作為產業承接地突破垂直分工的產業轉移的意圖更加強烈,開始以垂直和水平復合型分工為主。在承接發達國家產業鏈中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后續低價值環節中,知識和技術外溢效應得到了部分發揮,隨著中國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時對水平型分工的要求更加明顯,主動選擇權增加。
對中央政府來說,一方面,要以滿足國內發展需求為首要前提,積極引導區域因地制宜轉移和承接產業,增強產業間黏性和產業鏈在國內不同地域間延伸的慣性。也就是說,中央政府的關鍵作用還是完善制度建設,從改革均一化的地區績效考核體系入手,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打破地區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等事關未來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領域,加大中央政府的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功能,避免造成地區間新一輪的基礎設施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理性客觀區分長短期、主客觀等不同因素引發的產業轉移,進而精準施策。后疫情時代,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的影響將日趨復雜化,對關系國計民生(如現代農業、金融等),以及需要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部分新技術產業(如智能裝備、數字技術等),中央政府要指導地方政府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強化經濟安全底線思維;對國際產業轉移的轉出行為,也需要引導地方政府從行業重要性、國內產業轉移與國際產業轉移的優劣勢比較等方面加強對企業的信息服務,為企業的理性選擇提供信息參考。
就國內產業轉移而言,產業轉出地政府和產業承接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溝通,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這在很大限度上仰仗中央政府頂層制度松綁,確立鼓勵地區之間加大合作的績效考核導向。當前,以皖江城市帶、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湖北荊州、贛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為代表的區域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的建設,在承接新興產業轉移和產業鏈關鍵環節轉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中央政府可適當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以支持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并適當增加中部地區承接制造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支持東部地區通過托管、共建等形式幫助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鼓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孵化轉化。產業承接地和轉出地政府還應創新跨區域產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經濟統計分成制度等。
(作者系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本文摘自2022年《國家治理》周刊總第375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