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力挺民營經濟發展,究竟有何深意?
摘要:《意見》的出臺只是起點,要讓民企和民營企業家真正有“獲得感”,科學、高效的政策落地與執行必不可少,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民營經濟正在迎來新的大展拳腳的機遇。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再次作出重磅部署。
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意見》)公布,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舉措。
當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業界一直有“56789”的說法,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從“0”到“56789”,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動描述。民營企業興,則中國經濟行,這早已是各界共識。
密集發聲 密集座談
進入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民營企業座談,已經以一周一次的速度馬不停蹄開了三場,三一集團、百度集團、傳化集團等十余家民營企業負責人直接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面對面深入討論交流,并帶來從吃穿到用行、從傳統到新興行業民營企業的一線訴求。
開門聽意見,體現了滿滿的誠意,也是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文件,持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各方面圍繞中央精神的貫徹落實,也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2020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持續沖擊之下,我國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遭遇發展困境。一些政策遭到誤讀,許多民營企業家感到迷茫、困惑,發展信心受挫。
這種情況下,2022年10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力挺民營經濟,不僅再次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而且明確提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為民營企業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時間進入2023年,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信號鼓點漸密,馳而不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時隔7年再次參加以經濟界人士為主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直面民營企業關心的熱點問題,他強調,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在隨后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強總理不僅引用了浙商的“四千精神”,還再次強調了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態度:“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后更不會變。
兩會之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及一系列舉措接踵而至。
4月21日,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即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會議指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并從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引導民營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等方面提出要求,為民營經濟的發展“鼓勁撐腰”。
人社部、教育部等6部門啟動2023年民營企業服務月活動,重點聚焦民營企業需求,廣泛開展入企調研走訪,分類提供政策落實、用工指導、招聘組織等服務;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工信部幫助中小企業通過國家產融合作平臺融資5100億元......
除了政策與服務“大禮包”,民營企業家們的意見建議現在還可以直抵相關政府部門。
7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7月初,李強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表示,要通過增強工作的互動性來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
實際上,此次會議之前,國務院已經開始對此作出部署安排。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6月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將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健全涉企政策聽取企業家意見建議的工作機制。半個月后,7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主持召開的第一次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拉開序幕。
商務部、工信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資委等部門先后召開企業座談會,聽取企業經濟發展情況和面臨困難。遼寧省、海南省政府部門組織早餐會,了解企業發展近況,傾聽并回應企業訴求。
密集發聲、密集座談。從中央到各部委再到地方政府,都在密集部署政企之間的常態溝通交流機制,同時為下一步政策落地尋求依據。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企業與創業研究室副主任張銘慎表示,一系列清晰而強烈的信號表明,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愿意出臺切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優化發展環境,也希望民營經濟同心發展、用心發展、安心發展。
直面難題 回應關切
民營經濟撐起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截至5月底,我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突破5000萬戶,較2012年底增長3.7倍。民營企業在企業中的占比由79.4%提升至92.4%,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
“但一段時間以來,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少民營企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7月20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迫切需要完善一批基礎制度、出臺一批管用舉措、推廣一批經驗做法,更好提振信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3年7月2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立佳介紹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動真格,出真招。此次發布的《意見》可謂是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及時雨”,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堅定決心。
新提法釋放重要信號!《意見》指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這個新提法意味著民營經濟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對于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等戰略目標意義重大。”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朱克力表示。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李兆前稱,這一定位將民營企業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任務直接關聯,與高質量這一首要任務直接關聯,凸顯了民營經濟重要地位。
還有專家指出,這是近年來針對民營企業發展最全、最實、最具有針對性和創新力的政策。其中一些措施的“含金量”很高,直擊民營經濟發展短板,瞄準民企核心關切。
《意見》第一條就劍指“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各地區、各部門不得以備案、注冊、年檢、認定、認證、指定要求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準入障礙。
近年來,民營企業抱怨最多的,就是公平競爭的待遇和所有制歧視的問題。“有不少民營企業反映,一些地方在市場準入、項目招標投標等方面對民營企業設置了不合理的限制和隱性壁壘,民營企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營商環境和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也影響到了擴大民間投資、阻礙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李春臨在發布會上說。
《意見》出臺,意味著接下來將建立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長效機制,有效減少針對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打破各種各樣的“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多地發揮決定性作用。
融資難、融資貴也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題。對此,《意見》提出,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以增強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實效性和協調性為重點來回應企業關心和訴求,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建立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
記者注意到,《意見》有5條內容聚焦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一話題,涉及民營經濟人士的思想政治建設、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教育培訓體系完善,以及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
例如,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支持各級政府部門邀請優秀企業家開展咨詢;避免超權限、超范圍、超數額、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各級領導干部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家接觸交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
這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人士正名和保駕護航,讓民營企業家更有底氣和勇氣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此外,《意見》還對民營企業“要賬難”、公平競爭、政策不連續不穩定、法治保護等方面問題一一作出回應。
接下來,如何落實成為重點。李春臨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于近期推出相關配套政策舉措。一是推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舉措。二是制定印發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文件,聚焦重點領域,健全要素保障機制,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上述兩份文件很快將出臺。”李春臨說,作為《意見》的“1+N”配套措施,通過政策措施的集中推出,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切實推動《意見》落地見效,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振信心 穩定預期
過去三年多,新冠疫情持續反復,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巨大,挑戰前所未有。有分析人士認為,現階段,民營經濟呈現出短期信心偏弱的跡象,無論是從民間投資還是工業利潤中的私營企業利潤,都呈現低迷態勢,并進一步影響到經濟總量和勞動就業。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延續恢復走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等困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下降0.2%。在此背景下,改善市場預期、重塑發展信心,成了助推經濟持續向好的必答題。
“民企發展信心問題不容忽視,這是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七寸’所在。”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表示,提振信心是當務之急,迫切需要政府出臺系統性舉措,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經營、用心發展,真正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細讀這份文件不難看出,《意見》不僅強化了中央對民營經濟的一貫重視和支持,更通過一系列常態化、法治化的新舉措,為民營經濟在新時代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適時出臺,有利于進一步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的安全感和獲得感,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意見》出臺后,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眾多民營企業家的積極響應。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7月17日參加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座談會,他在看到這份重磅文件后,用三個“特別”來形容:特別全面、特別具體、特別周密的部署。“這給我們民營企業家帶來極大的振奮、感染和鼓舞,將激發我們民營企業更加堅定斗志,奮發圖強,迎接挑戰,推動我們發展再上新臺階。”徐冠巨說。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7月19日發布題為《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文章。“這讓我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他認為,《意見》圍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回應了企業關切的營商環境、政策支持、監管導向、法治保障、輿論氛圍等問題,制定發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民營企業堅定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具有重要的激勵和指導作用,堅定了大家做優做強企業的信心。
“《意見》的發布,讓我們對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拼多多聯席CEO趙佳臻表示,“拼多多是良好營商環境和各項新經濟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們將以《意見》精神為指導,加速建設‘多實惠+好服務’的健康生態,堅持做中國農業、制造業的服務者。”
《意見》提出支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對此,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深有感觸。他認為,《意見》釋放出引導民營企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明確政策信號,讓企業更加堅定了堅守主業、做強實業的決心,增強了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和為科技現代化作作貢獻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兑庖姟吩谶@方面也有安排。比如,關于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提到規范政治安排,完善相關綜合評價體系,穩妥做好推薦優秀民營經濟人士作為各級人大代表候選人、政協委員人選工作,發揮工商聯在民營經濟人士有序政治參與中的主渠道作用。
再比如,《意見》提出,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包括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時代氛圍,對民營經濟人士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理解、寬容、幫助。
這些都會讓民營企業家對“自己人”的身份更加認同,起到了“穩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云賬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暉表示,這31項舉措,給予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滿滿的獲得感和安全感。“預期穩、信心足,企業就消除了顧慮,敢于擴大投資和開拓市場,企業家精神就會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就會充分釋放。”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兑庖姟返某雠_只是起點,要讓民企和民營企業家真正有“獲得感”,科學、高效的政策落地與執行必不可少,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民營經濟正在迎來新的大展拳腳的機遇。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袁琳 蔡若愚 張洽棠 王希學 宋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