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形成良性循環 產融良性發展強健實體經濟

2023-11-23 11:18 經濟日報
金融改革

摘要: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建軍認為,夯實金融安全基礎既需要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擴大開放,同時也要強化金融監管、完善金融法治。此外,需要構建金融安全監測及風險預警與處置機制。

產融良性發展強健實體經濟

本報記者 陸 敏

推進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至關重要。在日前舉行的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隨著金融科技不斷發展,未來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對企業的精準金融支持,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進一步推動實現全球協作。同時,產業融資需要做好產融風險隔離,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盡快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以防止風險交叉感染。

形成良性循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進一步推動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形成。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助力產業發展:創新、智能與融合”平行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黨委書記呂先志表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保障?;鹁嬷行氖冀K把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融合發展作為一個重要工作,近年來在各個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科技金融服務的力度持續加大,廣度持續拓寬,精度持續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8月份,企業創新積分貸“走進高新區”系列活動啟動。該活動正是基于科技部與中國銀行達成的《助力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探索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科技金融措施更加精準、更加系統。據悉,企業創新積分制自實施以來,試點單位已覆蓋133家高新區,積分企業超過11萬家。包括中國銀行等在內的10多家重點金融機構開發上線了創新積分貸產品。中國銀行聚焦科技初創企業“輕資產、難抵押”貸款難題,以企業創新積分制為基礎,開發完成了“中銀—火炬創新積分貸”專項金融產品。

記者從中國銀行獲悉,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行對科技領域提供信貸支持1.5萬億元,投資支持1500億元,綜合融資服務3500億元,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高新區,并為121家高新區平臺公司提供授信支持。據中國銀行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創新積分貸精準觸達科技型企業的效率,中行還推出了創新積分貸“預授信”機制,通過對科技企業授信額度進行預評估,幫助優質企業更加高效地獲得金融支持。與火炬中心合作的創新積分模型已應用超過1500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累計批復授信金額超過1300億元。

滿足科技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必須成為金融機構工作的發力方向。“實體經濟的需要就是金融創新的方向,實體經濟的痛點、難點就是金融工作的著力點、突破點。”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廖林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工行將落實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繼續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加快產品服務與業務模式創新,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和融資結構,進一步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工行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匹配融資需求,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強健經濟肌體。

推進“一鏈一策”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產業金融加快融合并更注重“一鏈一策”的精準服務能力。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首次創設召開的企業家圓桌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商超表示,工信部將與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協同發力,引導金融機構精準支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活動,鼓勵金融機構立足業務特長,“一鏈一策”提供有針對性的多元化金融支持舉措。

目前,全球正面臨產業鏈重構。數字經濟、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動力。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京東作為一個新型實體企業,在推動服務業和農業、制造業的產、供、銷融合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來看,如何利用數字化促進大中小企業融合創新,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困境還有待破解。中小企業一方面面臨融資難,另一方面還有開拓市場營銷等難題,在數字化快速推進過程當中,大型平臺企業、新型實體企業已經成為眾多產業鏈、供應鏈的“鏈長”。京東作為一個數字化的新型實體企業,通過數字技術融合推動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產業鏈、技術鏈、融資鏈與廣大制造企業、中小企業形成融合發展姿態,為中國數字化發展、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騰訊云副總裁、能源和資源行業負責人石梅介紹了騰訊“數實融合”方面的進展,包括發揮聯接的優勢,助力能源企業的數字化協同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助力打造行業云,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利用數字化技術支撐綜合能源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等。業內專家建議,加快構建支撐科技創新的全鏈條科創資金體系。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金勤獻認為,“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必須融合發展,其中人才鏈是核心要素,金融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做好風險隔離

在產業和金融深度融合的同時,還要防范相關風險。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產融風險隔離”。業內專家分析,由于產業鏈內企業之間存在經濟活動聯系,產業鏈內一家企業的信用風險有可能沿著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傳導,導致一連串的信用風險。因此,產融結合更要強化監管,防止產業和金融的風險交叉感染。

提升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和水平是確保金融安全的關鍵舉措。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平行論壇“防范系統性風險與維護金融安全”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化解金融風險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容。他建議,做實金融監管,同時通過分工合作共構國家金融安全網:一是監管部門承擔識別、化解風險的責任,監管政策要明確目標,尊重金融規律,并對監管效能進行問責;二是央行主要負責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在“雙支柱”宏觀調控框架下實現幣值穩定與金融穩定;三是財政上應增強出資人的權責利功能,并對政策性功能承擔一定財務責任。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建軍認為,夯實金融安全基礎既需要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擴大開放,同時也要強化金融監管、完善金融法治。此外,需要構建金融安全監測及風險預警與處置機制。

“要充分發揮金融法治對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引領保障作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參加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法治協同與金融治理”平行論壇時表示,將推動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強金融法治工作的統籌,加強金融領域的立法頂層設計,統籌立法規劃,提升金融立法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特別是加強跨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的立法工作協調;二是加快彌補法律空白;三是增加對金融管理部門的法律授權,將金融機構的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等納入監管范圍,進一步明確界定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形成對股東違法情形法律責任的全覆蓋;四是進一步全面加強與司法機關的密切合作,共同構建金融安全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形成良性循環 產融良性發展強健實體經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