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去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965.3億元,煤炭進口位列第一
摘要:外貿走勢持續向好。2023年,內蒙古進出口延續向好走勢,全年各月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尤其是12月當月,進出口244.5億元,同比增長36.2%,月度貿易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
1月22日,內蒙古舉行2023年外貿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據發布,2023年內蒙古外貿進出口總值1965.3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0.4%,高于全國外貿增速30.2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區市增速中排名第3位。其中,出口785.7億元,增長28.1%;進口1179.6億元,增長32%。2023年,呼和浩特海關監管進口煤炭6688.4萬噸,增長131.2%,是2022年全年煤炭進口量的2.3倍,占全國煤炭進口量的14.1%,位列全國海關第一位。
智慧賦能公路口岸,通關更便捷。呼和浩特海關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公路口岸全面推廣應用智能卡口、智能閘機,公路口岸63條貨運通道實現無人值守自動驗放,公路口岸客運通道智能卡口全部建成,實現無感通關“讀秒放行”。5個口岸開展進口煤炭檢驗采信模式業務試點構建“系統選、機械采、一線監督”新模式,全年共對7633批、2233.42萬噸進口煤炭檢驗采信,實現“即報即放”。打造運行管理一張圖、智慧驗放一體化、消殺管控一條鏈、遠程指揮一站通“四個一”的通關新模式,口岸煤炭年過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優化服務鐵路口岸,通關降本提速。試點實施鐵路口岸進口銅精礦“口岸+目的地”聯合監管,口岸放行時間由3—5個工作日壓縮至3小時以內。全方位、多維度支持稀土產業發展,稀土商品檢驗時長壓縮50%以上。以“先放后檢”監管模式保障5.51萬噸進口原油快速通關。持續保障中歐班列“中通道”運行穩定暢通,“中歐班列+進境快通”模式平均每天每標箱為企業節省倉儲費60元,壓縮通關時間1至2天。2023年,“中通道”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全年首次突破3000列,達到3294列,創歷史新高,運行線路增至70條。
回望過去,內蒙古外貿進出口呈現六大特點:
外貿走勢持續向好。2023年,內蒙古進出口延續向好走勢,全年各月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尤其是12月當月,進出口244.5億元,同比增長36.2%,月度貿易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
民營企業經營主體活力充足。2023年,內蒙古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3266家,比上年增加623家。其中,民營企業3127 家,合計進出口1492.3億元,增長41%,比外貿增速高10.6個百分點,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75.9%,提升5.7個百分點。
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增幅顯著。2023年,內蒙古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522.1億元,增長40.9%,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77.4%,提升5.7個百分點;出口538.4億元,增長38.2%,進口983.7億元,增長42.5%。其中,對蒙古國進出口699億元,增長50.7%;對俄羅斯進出口346.6億元,增長77.3%。
機電產品成為出口主力。2023年,內蒙古機電產品出口292.2億元,增長118.9%,占同期出口值的37.2%。同期,“新三樣”產品(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及太陽能電池)出口23.8億元,增長48.1倍。
大宗商品進口大幅增長。2023年,內蒙古能源、金屬礦砂、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936.2億元,增長48.7%,占同期進口值的79.4%。其中,能源產品507.6億元,增長75.1%;金屬礦砂進口420.7億元,增長25.6%。
綜保區新產業、新業態勢頭良好。2023年,內蒙古3個綜合保稅區累計進出口283.2億元,增長122.1%,拉動外貿增長10.3個百分點。同期,跨境電商進出口45.6億元,增長261.8%。
2023年,呼和浩特海關大力支持“天賦河套”等“蒙字號”品牌建設,力促全國首個籽仁類技貿措施研究評議基地落戶巴彥淖爾市。推動我國乳品實現對越南準入,推動河套地區哈密瓜、烏蘭察布地區新鮮馬鈴薯等5種特色食品首次出口或開拓新市場。西北地區首個集進境冰鮮、水果、食用水生動物為一體的綜合性指定監管場地正式獲準啟用。鄂爾多斯綜保區與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聯動發展,助推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鄂爾多斯外貿增長新動能。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