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 助力新型工業化加快實現
摘要:“成熟完善的產業生態是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從多個方面提出健全完善產業生態的舉措:
本報見習記者 | 陳 鷹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中試發展取得積極進展,重點產業鏈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中試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5個以上,中試發展生態進一步優化,一批自主研發的中試軟硬件產品投入使用,中試對制造業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到2027年,我國制造業中試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先進中試能力加快形成,優質高效的中試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中試發展生態更加健全,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意見》的出臺在社會各界引發熱議,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就一些關注熱點專門進行了回應。
中試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重要支撐
“中試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有關負責人指出,制造業中試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是促進技術迭代、工藝改進和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中試持續推進,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2022年,17.5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究與試驗活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試驗經費支出1.87萬億元,占全國試驗經費支出的73.92%,一批自主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加快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
不過有關負責人也表示,當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有37.3%開展了研究與試驗活動,仍有大量中小企業不夠重視中試驗證,尚未建設中試能力。已建立的制造業平臺也不同程度存在職能定位散、服務水平低、發揮作用弱等問題,難以有效滿足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在分析對比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有制造業中試平臺的好做法、好機制、好經驗,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制定了《實施意見》,旨在建設現代化中試能力、完善中試服務平臺體系、加快中試軟硬件產業發展、優化中試發展生態,為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中試發展注入新動能
《實施意見》特別提出,推進中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對此,有關負責人分析指出,當今時代,世界經濟正在向數字化轉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出特征。國際上擁有深厚工業底蘊和先進數字能力的企業,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紛紛運用中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模式,有效縮短研發周期、豐富試驗項目、降低試驗成本。我國在這方面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進行了部署安排,具體而言:
——我國數字技術進入加速創新的爆發期。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信息通信網絡,算力總規模全球排名第二,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8.3%,在研發環節體現出較強的數字化能力。
“中試是連接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之間的橋梁。”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中試數字化,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不僅能夠加快企業試驗數據共享、開放、應用步伐,釋放數據中蘊藏的巨大價值,還有利于發展數字孿生、虛擬仿真實驗等新模式,提升研發效率,實現無實物樣機生產,為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網絡化為中試發展提供更多動力源泉。
“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廣泛普及,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85%以上工業大類,企業利用業務上云來提升質量、效率和效益的作用初顯。”有關負責人強調,推進中試網絡化,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各類資源要素的網絡化泛在互聯、服務化彈性供給、平臺化高效分配,有利于提升研發創新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提高中試資源利用效率,推動中試云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人工智能向工業各領域加速滲透應用。
當前,人工智能等顛覆性前沿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圍繞“數據+算力+算法”的技術集成創新持續加快,成為企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動力。我國具有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數據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創造了大量應用場景。推進中試智能化,推動機器視覺、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試環節的應用,有利于通過全面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實現自動化、高精度和跨場景的工業缺陷識別,優化工藝過程,提升試驗效率,積累技術能力,形成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中試發展的獨特優勢。
鼓勵探索多種平臺建設模式和運作機制
“中試是研發到生產的必由之路,通過中試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改進方案、提升質量,大幅提高成果產業化成功率。”有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發新產品項目109.39萬個,連續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產品推陳出新迫切需要通過中試驗證解決產品可不可產、好不好用等問題?!秾嵤┮庖姟诽岢隽硕喾N平臺建設模式,也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新的建設方式和運作機制。
首先,是龍頭企業建設產業鏈中試平臺。當前,制造業產品正朝著復雜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面臨愈發復雜的服役環境、趨于極端的運行工況,龍頭企業具備豐富的資源和應用場景經驗,能夠把握產品整體功能性能和質量指標要求,也具備調動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實施改進的能力。《實施意見》提出,支持龍頭企業提供應用場景和試驗環境,搭建自主產品中試平臺,帶動產品研發設計和驗證試驗,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中試技術規則和標準,著力解決中試共性問題。
其次,是布局建設中試公共服務機構。中試平臺建設需場地設施、軟硬件、技術和人才等支撐,耗費巨大。龍頭企業建設的中試平臺開放性不足,中小企業往往建不起、用不上,需要尋求公共服務解決中試問題。《實施意見》提出,建設綜合性中試公共服務機構,提供跨行業、跨領域的高水平中試服務,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建設專業化中試公共服務機構,完善特殊應用場景下的試驗能力和極端環境試驗能力,有效滿足行業發展及特殊應用場景需求。
最后,是強化現有創新和服務平臺中試功能。目前,國家有關部門、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建設了一批技術創新類、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類創新平臺基地,服務于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機構728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礎。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為進一步促進中試能力建設,《實施意見》提出強化現有創新和服務平臺中試功能,加強技術研發轉化,開放試驗能力、試驗場地和研究成果;支持產業集聚效應明顯、中試基礎能力扎實的地方,打造輻射范圍大、轉化能力強、發展機制好的中試中心。
多方發力推進健全完善中試產業生態
“成熟完善的產業生態是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從多個方面提出健全完善產業生態的舉措:
一是突破關鍵技術產品。加快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極端復雜環境試驗、可靠性仿真分析、數字孿生等中試關鍵技術和計量、標準、試驗等基礎共性技術。突破軟硬件產品,推動中試軟硬件補短板、鍛長板,解決堵點卡點斷點問題,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二是發展壯大經營主體。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能力的儀器儀表、計量標準裝置等領域龍頭企業。不斷增強中試軟硬件產品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優質自主產品在建設中試線過程中先行先試,提升中試線系統集成能力。
三是夯實發展基礎能力。強化標準支撐引領,建立健全中試標準體系并發布一批關鍵標準。加強計量服務保障,建立一批中試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標準裝置和計量標準物質庫。打造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懂產品、懂制造、懂試驗、懂設備、懂安全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和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