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摘要:消除“數字鴻溝”,要在土地供應階段就將數字社區規劃標準納入土地開發指標,并聯動推進數字社區建設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2.9%,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速超過年初制定的6.5%左右的目標、達到8.5%,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北京市人大代表、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宋婷婷:北京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優勢明顯,包括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產業集聚優勢以及巨大的數字經濟用戶規模。規模的不斷提升、技術的不斷突破,正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新業態。比如,直播電商已成為北京消費升級新引擎。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蠂H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北京市平臺企業數量和行業規模均在國內位居前列,對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巨大。平臺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應探索建立中間型監管機制,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優化監管執行質效,分領域制定監管執行規則和標準,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平臺經濟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范文仲:建議加大政府統籌引導產業數字化工作力度,聚焦核心技術攻關并加快算力提升,聚焦相關產業關鍵環節,打造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標桿,并加快重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完善數據供給支撐賦能產業轉型服務生態。建議推廣應用區塊鏈、隱私計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手段,促進更多數據價值的挖掘、流通;建議通過審慎試點探索數據資產質押融資、數據信托、數據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通過“監管沙箱”等方式審慎推進。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科研與質量管理部部長羅愛武:建議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手段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出行效率;利用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實時監測環境質量,為污染治理提供數據支持;電子病歷、遠程醫療等技術則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智慧醫療”服務……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要高標準建設、運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感知體系,同時進一步豐富完善“智慧應急”體系建設,為韌性安全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筑牢數字全面賦能城市底座。
北京市政協委員、京投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一軒:當前北京在數字賦能社區治理方面有許多創新實踐。例如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推行全屋智能家居試點,北京市民政局利用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在城市副中心、昌平區回天地區先行先試,建設新興的數字化社區管理服務系統。消除“數字鴻溝”,要在土地供應階段就將數字社區規劃標準納入土地開發指標,并聯動推進數字社區建設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打通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和卡點
除了數字經濟,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提到了新質生產力,也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內容。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汽福田董事長常瑞:北京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氫能產業為例,最初一代的氫能源客車抗寒性能、續航里程、燃料電車發動機穩定性不盡如人意,但經過北京產學研用等各界攻關,氫能源客車逐漸擺脫了上述難題,可以實現零下30攝氏度極寒低溫啟動。北京科技創新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恰恰可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龍頭整車企業掌握著大量用戶資源,我們往哪個方向發展,可以帶動產業鏈上一批企業往哪個方向發展,“鏈長“的升級可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升級。2024年,北汽福田將助力氫能等新能源產業在京津冀加速布局,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四環科寶制藥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婉玉: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培育生物制藥等醫藥健康產業新增長點。在創新、人才、市場等方面的助力下,北京醫藥產業也會發揮“發動機”的作用,預計將繼續保持增長。
北京市政協委員、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荊志成:培育首都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用足“兩區”政策,疊加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政策紅利,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提供機遇和平臺。憑借物流保障、入境消費等便利性,建設國際化細胞治療和基因產品臨床研究與轉化高地,形成首都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北京市政協委員、平谷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李永生:建設高精尖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將農業和食品領域納入北京高精尖產業體系,北京市科技、農業等部門積極推動農業領域國家級、省部級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地農業中關村,支持農業中關村所屬區域與在京涉農大學、科研院所、專業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合作共建農業中關村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國際農業合作交流中心。
(以上代表委員的“聲音”由本報記者季曉莉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