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到鄉村去
摘要:依托當地較高的城鎮化率,下一步,村里將上行整合鄉村供應鏈,下行做好社區團購,實現農產品半日達、次日達。同時,在大力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的基礎上,做好農民直播培訓。
本報記者 | 荊文娜
“拉面加油條,是咱們這里趕廟會的標配。”農歷正月初六晚上6點多,在山西省陽泉市城區義井鎮小河村主路的一家小飯館內,前來參加廟會的游客笑著對記者說。由于多數“重頭戲”的表演都集中在晚上,所以天剛擦黑,趕廟會的人漸漸多了,小飯館里也逐漸擁擠起來。記者看到,小店的外間和里間已經坐滿了食客。“聽說外間還欠著十幾碗拉面沒上呢。”坐在里間一位邊吃涼菜和油條邊等拉面的游客說道。
圖為義井鎮小河村民俗表演現場。本報記者荊文娜/攝
小店生意的火爆,是當地挖掘民俗文化吸引流量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體現。記者當天看到,從下午4點開始,民俗游街的隊伍已經陸續集結并開始表演。晚上6點開始有舞龍舞獅表演、6點半古村大舞臺開演、7點半開始還有打鐵花表演。這是“旅游+廟會”帶動鄉村人氣最直觀的體現。
改善環境放大資源效應
小河村是一個有著1600余年歷史的古村,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的傳統院落178處,歷史建筑3.4萬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評梅祖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院落。
“小河村黨支部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旅與古村落活化利用、景區提質升級相結合,將評梅景區打造成為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義井鎮副鎮長、小河村黨支部書記劉博向記者介紹,一直以來,小河村不斷挖掘特色文化內容,打造傳統民宿文化品牌,推動形成“旅游+廟會”的互動模式,定期舉辦文化廟會、夜市和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各類活動,打造了常態化、親民化、特色化經濟營銷街區,建立多元化消費市場,以文化之“根”熔鑄鄉村發展之“魂”,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再進小河村,讓記者感受最深的是人居環境的大大改善?;叵胗浾呱洗蝸淼叫『哟?,還是2017年。彼時游客停車只能在沿途自己找空地,如今古村已建成1萬多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彼時看表演全憑熟人口口相傳,如今新建的100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將所有演出信息一覽無余地展示給游客;彼時開車去村里還是塵土飛揚,如今全村硬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
劉博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小河村聚焦交通沿線、村莊街巷、農戶庭院、田間地頭以及河道等區域,通過對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問題的整治,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宜居的環境,為古村再煥新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挖掘項目壯大產業發展
記者在小河村游走時看到,一個以“梅漾小河”命名的鄉村度假區初具雛形。“這是我們喚醒鄉村沉睡資源,將集中破敗老院兒流轉村集體并交由公司運營,打造特色民宿院落的一次大膽嘗試。”劉博介紹。
記者了解到,小河村在城區屬于中等偏小的村子,常住人口700~800人,空心化程度較高。民宿院落的建成將逐漸吸引人們回鄉就業。劉博告訴記者,過年前,民宿院落管家招聘的信息已經發布,目前已招收了10多人。
除了民宿院落項目,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諸多項目“結伴”落戶小河村——黨性教育基地項目、農旅研學建設項目、數字鄉村建設項目、小河文旅產業建設項目、鄉村綠化環境提升項目……
伴隨著村子里項目的不斷集聚,景區運營管理及培訓等崗位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作為“90后”,劉博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目前,民宿運營管理、物業、服務、培訓、景區運營管理等公司的成立,已吸收了30~40人就業,同時也吸引了三四個村里的年輕人及外面的年輕人來到小河村就業創業,這是好的開始,結果令人充滿期待。“雖然目前小河村村集體收入只有130多萬元,但是隨著這些項目不斷深入推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有望。”劉博表示。
自我突破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背景下,古村也在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疫情前春節期間,村里一天的游客流量就有2萬人,而今年初一到初五的客流量總和才2萬多人。”劉博坦言,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其他村子或區域類似的民俗活動也逐漸開展起來,分流了部分客流量。另外,2024年是小河村獲評全國4A級旅游景區的第一年,好多工作仍處于摸索狀態。因此,“改變”和“突破”成為小河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未來我們將錯位發展,根據本村特色挖掘產業發展潛力。”劉博介紹,根據調研,村里的農產品具有較大市場需求,但服務跟不上。依托當地較高的城鎮化率,下一步,村里將上行整合鄉村供應鏈,下行做好社區團購,實現農產品半日達、次日達。同時,在大力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的基礎上,做好農民直播培訓。
事實上,旅游產業在小河村村集體收入中占比僅約10%~20%,大部分收入依靠土地租賃。在挖掘重大項目增強產業發展潛力方面,劉博表示,“借助‘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中清華大學將鄉村振興工作站選址落在小河村的契機,村里將積極探索多主體、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路徑,促進與清華大學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傳承、人居環境、組織建設五個方面的成果落地,將城區打造成為青年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點和聚集地,吸引更多高校智慧和社會力量。”
說到這里,劉博透露,“我們今年還將以‘村社融合’為抓手,探索推動破除城鄉融合發展二元壁壘,使城鄉人、財、物等要素功能最大化。”記者了解到,小河社區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社區,大多數家庭是“村社人員混居”家庭,轄區年輕人口流出多,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普遍文化素質較低。社區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并存的交叉性矛盾,而管理體制交叉性矛盾與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后相互交織,導致轄區管理乏力和管理效率低下,影響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讓社區做好服務和后勤保障,讓村子集中精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分工明確才能提高效率,讓人們更有獲得感,期待小河有更好的發展。”劉博憧憬道。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