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凸顯外貿發展“質升量穩”
摘要: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反映出一季度我國外貿發展“質升”的顯著特征,有效鞏固了“量穩”勢頭,外貿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中國制造”競爭優勢繼續鞏固,外貿“開門紅”也為全球市場注入復蘇信心。
□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楊虹 羅勉
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101693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57378億元,增長4.9%;進口44315億元,增長5.0%;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進出口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包括電腦、汽車、船舶在內的機電產品共計出口3.39萬億元,同比增長6.8%,占出口總值的59.2%,中部地區高端裝備出口增長42.6%……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反映出一季度我國外貿發展“質升”的顯著特征,有效鞏固了“量穩”勢頭,外貿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中國制造”競爭優勢繼續鞏固,外貿“開門紅”也為全球市場注入復蘇信心。
民營企業在外貿領域勢頭正好、前景可期
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管理區修造船產業基地,工人們抓緊維修、建造各類大型船舶,基地內呈現—派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榮成市是山東省優質修造船基地。今年一季度,榮成市修造船企業出口船舶貨值4.9億元,同比增長33.6%。
在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年產20多萬臺按摩椅的高新技術公司智能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加緊趕制按摩椅器具訂單,檢驗生產出口德國和韓國的智能按摩椅產品。
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一季度,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5.53萬億元,增長10.7%,占進出口總值的54.3%。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為民營企業點贊喝彩。”
一是發展貢獻越來越大。從經營主體數量上看,每10家有進出口記錄的外貿企業,差不多有9家是民營企業。從增速看,民營企業的出口、進口增速分別快于整體4.8個、7.8個百分點,進出口規模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4.3%,穩外貿主體地位持續鞏固。
二是民營企業創新實力越來越強。民營企業是引領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最大的進出口主體,一季度進出口高技術產品增長16.2%,高于同類產品整體增速12.2個百分點,其中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出口分別增長90.5%、24.9%,高端機床進口增長14.8%,為外貿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孕育、積厚成勢作出重要貢獻。
三是民營企業貿易伙伴越來越多元。民營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敢拼敢闖,把生意做到了五洲四海、全球各地,遠到地球最南邊的智利、最北邊的挪威,近到家門口的東南亞各國,都跟我國民營企業有著緊密的貿易聯系。一季度,民營企業對傳統和新興市場都有不錯的表現,對歐盟、美國、日本進出口分別增長1.8%、9%、6.7%,對東盟、拉美、非洲進出口分別增長10.9%、20.2%、12.8%。
4月羊城,珠江岸邊,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如期而至。廣交會被譽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本屆廣交會在規模上再創新高,有2606家品牌企業亮相,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稱號的優質特色企業超5500家,比上屆增長20%;民營企業占比增至91%。預計現場展出新品超100萬件、綠色低碳產品超45萬件、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超25萬件,均比上屆有所增長……本屆廣交會開幕第二天,廣東省一季度外貿進出口數據發布: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其中以“中小微”為主的民營企業進出口達到1.28萬億元,占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的62.9%,較去年同期提升3.8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民營企業在外貿領域勢頭正好、前景可期。”呂大良說。
“新三樣”成為外貿發展重要推動力量
“機電產品和勞密產品出口勢頭良好。”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介紹,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3.39萬億元,增長6.8%,占出口總值的59.2%;其中,電腦及其零部件、汽車、船舶分別增長8.6%、21.7%、113.1%。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9757.2億元,增長9.1%;其中,紡織服裝、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分別增長5.4%、14%、23.5%。
其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高度評價的外貿“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在多地曬出的一季度外貿成績單中頻頻出現。
一季度,山東外貿“新三樣”出口28.9億元,同比增長90.2%,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04.4%、65.3%和95.7%。全年山東外貿“新三樣”出口有望突破百億元,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季度,廣州海關關區企業出口“新三樣”產品37.9億元,同比增長57.1%,其中,出口電動載人汽車24.5億元,同比增長了4.3倍。“這一增長得益于廣東省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市場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增加。廣東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比亞迪和廣汽埃安等,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謝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省的鋰電池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的產能布局,為廣東省鋰電池的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新能源汽車和移動設備對鋰電池需求的增加,廣東省的鋰電池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謝泓表示,廣東省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外貿大省,出口結構優化情況在今年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和挑戰,但廣東省的出口企業也在積極尋求轉型升級,在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時,不斷優化出口結構,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同時積極拓展新的國際市場。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市場多元化,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下簡稱‘共建國家’)的經貿往來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正積極擁抱新的黃金十年。今年一季度,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王令浚介紹,一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5.5%,高于整體0.5個百分點;對拉美、中亞五國進出口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從出口看,“中國制造”持續為各國提供穩定供給。一季度,我國對共建國家出口2.68萬億元,增長7%。加大與共建國家產業合作,對共建國家出口電子信息、儀器儀表、高端裝備等高技術類中間品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我國以對外承包工程方式對共建國家出口200.4億元,其中對東盟、中東、中亞國家的出口分別增長31.4%、169.3%、3.6%。出口光伏產品超300億元,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超12萬臺。“中國制造”有效對接共建國家豐富多樣的消費需求,“汽車、家電、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分別增長30.9%、19.4%、6%,從日常消費品到大件耐用品,廣受消費者歡迎。”王令浚說。
從進口看,“中國市場”繼續為各國帶來發展機遇。一季度,我國自共建國家進口2.14萬億元,增長3.6%,中東的原油、中亞的天然氣、南美的金屬礦砂,共建國家的各種優勢大宗商品都出口到我國。同時,我國持續推動優質農食產品準入,一季度,自共建國家進口農產品達到1498.7億元,巴基斯坦的芝麻、斯里蘭卡的紅茶、秘魯的蔓越莓等進口都實現了兩位數以上增長,眾多國家的優質農產品正通過“一帶一路”這條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走進了中國千家萬戶。“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種類豐富多樣,市場潛力快速釋放,將繼續為進口提供支撐,同時也將更多、更廣地惠及全球。”王令浚說。
不必介意單月外貿數據波動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不必為單月的外貿數據有所下滑,而過度擔憂。
“單月外貿數據波動比較大,這是疫后經濟周期波動性的反映,也有節假日因素和季節因素的影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給記者分析,按美元計價,今年3月出口同比下降7.5%,比1、2月出口同比分別下滑15.7和13.1個百分點,其主因是前期高基數效應的影響。以美元計價,去年3月出口同比增長14.8%;單從3月量值看,3月2796.8億美元的出口金額,僅次于去年同期3024.5億美元的歷史同期最高值,出口增長保持了去年以來的韌性。此外,還有春節錯位的影響,今年春節前出現的出口小高峰一直延續到了春節期間,1月出口約3076億美元,2月出口回落至約2202億美元,對3月的出口額形成一定透支效應。“總的看,目前出口增長動能仍舊偏強,背后動因是近期外需回暖,國內穩外貿政策發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按美元計價,3月出口同比下降7.5%。其中原因之一是對美歐出口下降明顯:1~2月份,對美出口增長5%,對歐盟出口下降1.3%;但3月,對美出口下降1.3%,對歐盟出口下降5.7%,其背后既有美歐市場需求波動因素,也有美歐、特別是歐盟謀求與中國脫鉤的趨勢仍在延續。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從以往的外貿數據來看,一些月度的外貿數據的波動性是比較大的,影響的因素也比較多。從趨勢上來講,現在中國的外貿增速處在向好的趨勢,一季度進出口規模達到歷史同期最高,實現了一季度外貿的“開門紅”。“這樣一個新記錄就顯示出中國外貿的整體競爭力比較強。”
一季度我國外貿開局有力、起勢良好,為實現全年“質升量穩”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當前,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嚴峻挑戰,這些都將給我國外貿帶來更大的考驗。“但同時更要看到的是,我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外貿的綜合競爭優勢更加鞏固,進出口持續向好具有堅實支撐。”王令浚說。
如何鞏固外貿的綜合競爭優勢,更大力度穩定出口市場?劉向東建議:一是強化雙邊或多邊高層對話,及時回應工商界的關切,把握補庫存需求釋放的機遇,著力鞏固傳統市場,確保貿易基本盤穩定;二是拓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利用好RCEP等已簽署經貿規則,發揮好中歐班列等國際運輸通道作用,支持外貿企業布局外貿網絡,包括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拓展東盟、中亞西亞、拉美、非洲等地區市場,聯合美歐日韓等國家企業開拓第三方市場;三是促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通過優化通關、口岸等管理措施,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積極發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用好跨境電商、海外倉等貿易平臺,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
同時,堅持實施擴大進口戰略,利用新渠道擴大優質產品進口。擴大雙向投資,穩固互利共贏的產供鏈。鼓勵支持優勢產能企業優化全球生產布局,面向海外消費市場建設生產基地,緩釋海外本地化采購限制,以資本輸出帶動設備輸出。“發揮外資對穩外貿的帶動作用,穩固外資在華的產業鏈供應鏈,擴大外資進出口規模。推動國內國際技術、產品、服務、認證等標準互通互認等。”劉向東說。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