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攜手向善的“中國方案”如何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2024-07-15 16:40 中國發展網
人工智能

摘要:以大模型為圓心,人工智能技術正“涓滴”到能源、金融、旅游、教育等“千行百業”,服務于經濟、生活和治理數字化轉型中,實現全場景賦能。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繆曉琴

“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曾舉首戴目發出過這樣的叩問與期許。時過境遷,當下的人工智能技術方興未艾,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挑戰。砥礪奮進的中國,要在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上行穩致遠,不僅要勇于開拓,更要勤于思辨,為引領數字文明普惠可持續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科學無國界,技術卻有壁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重要意義,引領中國人工智能科研與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期報告顯示,2014年至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3.8萬件,居世界第一。

正是由于我國成為人工智能務實的“執牛耳者”,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同共治,實現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并重,造福全人類的呼吁才越發擲地有聲,反響也越發積極熱烈。

推動人工智能向善,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標準,必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國一直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近年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思路逐漸清晰,與新型國際關系、共建“一帶一路”、正確義利觀等“中國方案”相互契合,成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

滿懷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全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賀信中就指出,“中國愿在人工智能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闡明中國愿同各國推進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態度和主張,獲得世界各國普遍歡迎。今年7月,在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經協商一致通過。

不久前圓滿閉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特別同步舉行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大會,正式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宣言進一步明確提出,要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維護人工智能安全,構建人工智能的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呼吁各方積極響應,攜手行動,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本屆大會聚焦大模型、算力、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重點領域,集中展示了一批我國企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的最新成果,展品數量超1500項。在展會現場,45款具身智能機器人、超100個大模型與觀眾直接互動交流,成為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明星”。

無論是會場內給予“風吹草低”的語言或圖片提示,就能生成一段呼倫貝爾“大片”的快手“可靈”、商湯“Vimi”,聊天、拉花無所不會的COFE+無人咖啡亭,還是會場外取消固定??空镜?ldquo;智捷易行”無人駕駛巴士、“百米一人”“千人一鋼”的中信泰富特鋼“燈塔工廠”……廣泛融入應用場景的國產人工智能產品,不斷涌現出新一批“網紅”,逐鹿焦點已從過去天馬行空的新奇創意,轉向切實提升用戶日常體驗的落地誠意。

據統計,本次大會不僅參觀人數、展覽面積、參展企業數量等再創歷史新高,意向采購金額也有望達到150億元。紛至沓來的全球領軍人物、展商、團組,用高談雄辯的思想火花和絡繹不絕的采購訂單證明,志存高遠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正以守正創新的態度、開放自信的胸懷,將連接世界的大門越開越大。

風起于青萍之末。如果說,以驅動機器為目的的工業革命是人類四肢的延伸,以網絡互聯為標志的信息革命是人類五官的延伸。那么,以人工智能為先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則在更高層次掀起了拓展人類大腦認知與思考能力的智能革命,必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飚,怒于土囊之口。隨著應用領域的拓寬和仿真水平的提升,豐富應用場景與商業化閉環的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終將走過“奇點”,衍生出超越傳統法制框架的安全問題,如讓虛假信息炮制傳播的成本更低廉,對數據隱私和敏感信息構成新的威脅。

對于一項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創新,片面地采取放任或遏制都是不明智的。唯有通力合作建立統一監管體系,才能全面保障各方權益“成其久遠”;唯有與時俱進研發增進安全性的配套措施,讓全球各國不因恐懼抑或傲慢而止步于“數字鴻溝”之前,才是確保新技術被人類正當有序使用的“美美與共”之舉。

“中國方案”如何讓人工智能為人類創造更多價值,而非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圍繞參與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宣言》提出“共同打擊竊取、篡改、泄露和非法收集利用個人信息的行為”,以及鼓勵國際組織、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元主體積極發揮與自身角色相匹配的作用。

聚焦科技成果公平分配,《上海宣言》提出建立合作平臺,促進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公平分配,避免技術壁壘,共同提升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

在人工智能大會“加速‘人工智能+’構筑新質生產力”論壇上,《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研究報告也首次面世,提出將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理念。

一位與會專家表示,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其治理離不開全球各國政府、機構的共識與努力,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及國際合作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一邊抓發展,一邊抓治理”,中國對人工智能產業采取“小切口”的立法策略,實施相對包容審慎的治理方式。在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征途上,上海率先探路、勇挑大梁。目前,人工智能產業作為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已形成從軟件模型到智能終端、從基礎研究到創新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上海人工智能產業人才規模約25萬人,占全國三分之一。

去年3月,上海浦東新區頒布了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地方性法規,為企業打造 “產品能上路”,“場景能驗證”的創新應用環境。近年來,在夯實法律保障方面,上海不僅誕生了國內首個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規劃、國內首個算法創新行動計劃,還實施國內首部人工智能省級地方性法規《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探索構建體系化治理框架,統籌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努力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標準”,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不斷貢獻“上海經驗”。

“熱帶雨林”式的優質產業發展生態是“AI向善”的基石。在已經連續7年參與承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徐匯濱江,創建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生態集聚區的同時,也正在此積極打造“西岸大模型科創街區”。全國首個、上海唯一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掛牌僅9個多月,就集聚了80余家大模型企業。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成為徐匯區“AI善治”的保障。以大模型為圓心,人工智能技術正“涓滴”到能源、金融、旅游、教育等“千行百業”,服務于經濟、生活和治理數字化轉型中,實現全場景賦能。

發展與安全作為人工智能治理的一體兩翼,如何平衡推進?近年來,上海始終堅持把安全治理放在重要位置,深刻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規律和特點,深入研判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不斷加強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本次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實驗室”揭牌成立,將構建“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實踐”。

從夢想的種子到豐饒的原野,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一望無界?!渡虾P浴分械脑S多倡議之所以切實可行,是因為它源自“中國經驗”。倡導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治理體系,持續彰顯著中國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擔當。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