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抓強壯干提弱” 巴蜀縣域經濟之花綻放

2024-07-30 14:47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縣域經濟

摘要:“2023年,四川縣域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146個縣域(109個縣、19個縣級市以及18個具有縣域經濟特征的市轄區)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全省比重50.6%、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82個縣域經濟增速超過全省?!彼拇ㄊ“l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編者按

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他強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進程。四川省迅速響應總書記號召,6月16日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并于7月10日召開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議。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創新、突破?日前,本報記者走進巴蜀大地,親身感受四川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成靜  王進

巴山蜀水,風景奇秀,文脈源遠。四川,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擁有著豐富多彩的縣域經濟畫卷。從熙攘繁華的都市到田園牧歌的鄉村,從沃野千里的平原到峰嶺峻峭的山區,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呈現出多元化和蓬勃發展的態勢。

 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中石化宣漢普光天然氣凈化廠。宣漢縣委宣傳部/供圖 

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中石化宣漢普光天然氣凈化廠。宣漢縣委宣傳部/供圖

四川省提出了“抓強、壯干、提弱”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突出高效配置資源要素,支持有條件的縣域率先發展,加快形成強縣引領、競相爭先、協同共進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各縣域立足自身實際,深挖潛力,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有的縣域以工業為主導,打造強大的產業集群;有的縣域將現代農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提升“天府糧倉”綜合生產能力;還有的縣域充分發揮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這些成功實踐,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提升,也為四川省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3年,四川縣域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146個縣域(109個縣、19個縣級市以及18個具有縣域經濟特征的市轄區)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全省比重50.6%、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82個縣域經濟增速超過全省。”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做強內核,布局各具特色的產業賽道

郡縣富,天下足??h域經濟發展事關全省發展大局。“四川省縣域數量居全國之最,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有針對性地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推動縣域經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四川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說。

四川省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持續壯大雙向發力,做強縣域經濟主支撐。

2023年,江油市成功晉級“全國百強縣”,排名89位,是四川全國百強縣重點培育縣首次入圍的最高位次,為江油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努力添上了一個完美的注腳。

在攀鋼集團江油長城特殊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攀長特”)中壩能源集控中心,過去需要45人值守的大廳如今空無一人。“通過上新智能化操作系統,集控中心實現了對能源供應的遠程監測和操控。”攀長特集控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推動“智改數轉”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攀長特是江油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縮影。不僅如此,江油還聚焦先進材料、清潔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方向,構建了“1+3”現代產業體系,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發展的例子處處不同,各有千秋。

川觀縣域經濟智庫聯合四川省統計局共同推出的《2024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27個縣域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62個縣域工業化率高于全省,培育形成金堂節能環保、廣漢油氣裝備、江油新材料、射洪鋰電、瀘縣白酒等百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群。

工業并非單打獨斗,農業也在暗暗發力。7月15日,資陽市安岳縣傳來喜訊:國家知識產權局擬將“安岳檸檬”納入2024年地理標志保護工程,成為四川省唯一上榜項目。

走進安岳,滿眼的檸檬樹綠意盎然,48萬畝的種植面積讓這里成為世界五大檸檬主產地之一。“我們的檸檬,維生素、檸檬酸等指標表現優異,品質有口皆碑。”安岳縣檸檬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田景華自豪地說,“安岳檸檬”先后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多項殊榮,并成功銷往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鮮果銷售外,安岳還積極發展檸檬深加工等特色產業。2023年,“安岳檸檬”綜合總產值達154.34億元,果農人均純收入達17220元。

“小酸果”打造了“甜生活”,這只是四川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繁星一點。四川省加快推動農業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平臺能級不斷提升,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園區19個、累計認定省星級農業園區212個。

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旅、文旅融合同樣功不可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6月28日晚,在福建省廈門市閩南大戲院熱烈的掌聲中,綿陽原創音樂劇《將進酒》全國第80場巡演落下帷幕。作為李白的出生地,江油持續擦亮“李白故里”文旅名片。

“2023年,《將進酒》在北京、成都、綿陽等城市巡演60余場,觀眾超7萬人次。”江油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有口碑,文旅有成效。近日,“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名單發布,江油市位列第78位。

“目前,四川累計命名47個天府旅游名縣,建成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9個、生態旅游示范區6個、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16個。”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融合城鄉,打造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

郡縣治,天下安??h域經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底部基礎。

在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議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強調,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提升縣城發展能級,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域按照中等城市規劃建設、打造市域副中心,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好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

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縣域經濟的發展無疑將打通城鄉融合的“任督二脈”,讓城鄉融合更加自然,區域發展更為協調。

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所在地級市的大力推動。成都、綿陽、德陽、瀘州、達州五個城市的探索成效尤其顯著。

成都市打造各具特色優勢產業功能區,支持縣域主動承接產業分工和市場體系建設,縣域經濟龍頭效應進一步顯現。綿陽市依托科技城優勢,大力發展鎮域經濟,推動打造經濟強鎮,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德陽市大力推動工業強市,支持各縣域與成都協同發展、錯位發展,打造一批產業特色縣、工業強縣。瀘州市一體謀劃推進城區和縣(市)發展,支持縣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強化對縣域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縣域經濟呈現強勁勢頭。達州市強化資源轉化利用,支持縣域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舉全市之力打造發展龍頭,引領帶動其他縣區高質量發展。

在綿陽市三臺縣,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已成為做強縣域經濟的主支撐。2023年,三臺縣紡織鞋服園區成功創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示范園區,實現紡織鞋服產業總產值近100億元,累計吸納1.3萬余人就地就近就業。蘆溪鎮探索"鎮園合一"模式,以園帶鎮、以鎮促園,2023年入選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鐵騎力士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在從省到市、到縣,再到鎮的立體發展布局下,四川省的城鎮化率不斷攀升,城鄉融合的進度不斷刷新。

各縣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革不停步,好的實踐和模式得到國家層面的肯定。

2023年,瀘州市古藺縣"農地入市"經驗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年度典型示范案例。探索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入市主體,同時將入市涉及的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全程公開,建立起"提出入市申請-出具規劃條件-編制入市方案-開展民主決策-進行入市核對-組織入市交易-交易成交確認-簽訂書面合同-繳納出讓價款-辦理不動產登記"10步入市程序,保證農民集體看得懂、入市主體易操作、交易平臺能執行。截至目前,古藺已累計入市6宗地塊,面積69.89畝,成交價款合計2270余萬元,對喚醒農村沉睡的土地資產、增加農村集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省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大行動',推動優質公共服務向縣域覆蓋延伸,縣域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2023年縣域常住人口總數5049.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7%,較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提高3個百分點,54個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常住人口'雙增加'。"曾洪萍告訴記者,近年來,四川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實現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的蝶變。交通的改善促進了物流經濟發展,使城與鄉、區域間緊密聯通,加速城鄉區域融合,為經濟騰飛注入強大動力,開啟了發展的新篇章。

關切民生,塑造健康有序的社會結構

郡縣盛,天下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塑造健康社會結構的關鍵一環。

中等收入群體占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是現代化發達國家的必備特征??h域經濟的發展,是我國橄欖型社會結構形成的必然要求。

近日,達州市渠縣涌興鎮洪坪村大棚蔬菜基地內的瓢兒白長勢喜人,綠油油、水靈靈一片。采摘、打包、裝車……經過一番包裝,它們都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渠小青"。

"2023年,我們村依靠發展蔬菜種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2.9萬元,村民務工工資達100余萬元。"洪坪村黨支部書記任光勤說。

"2023年,全省縣域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穩定增長,33個縣(市、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12個縣(市、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10萬元。118個縣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較上年有所提升,111個高于全省,較上年增加40個。"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2023年,經濟總量超600億元的縣域從2021年的4個增至8個,200億元至600億元的縣域從51個增至56個。2023年全國百強縣數量增加至7個,入圍數量位居全國第五、西部第一。全省縣域經濟結構正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加快演進。

"當然,致富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既有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全國百強區,也有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39個欠發達縣域。"四川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四川省委確定了"抓強、壯干、提弱"思路,在"提弱"方面,將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作為新時代解決四川不平衡發展的重要抓手,系統部署,加大政策傾斜支持力度。

2023年9月,四川省啟動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以超常舉措推動欠發達縣域加快追趕、跨越發展。

2024年6月底,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內,四川能投德阿鋰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萬噸鋰鹽項目建設現場,一幢幢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上百名工人正加緊施工。該項目預計年內建成投產,可解決400余人就業。按照全省托底性幫扶部署,德陽市與阿壩州阿壩縣、若爾蓋縣深度合作,投入資金5050萬元建設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現已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戶。

緊扣39個欠發達縣域的資源稟賦,四川省還精心挑選出20個重點培育產業產品,開展招商引資,讓地方資源和企業需求形成互補。據不完全統計,自托底性幫扶工作開展以來,39個欠發達縣域已簽約項目48個。

"2023年,39個欠發達縣域地區生產總值2806.8億元,較上年增加130億元,平均增速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39個欠發達縣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5億元,同比增長9.4%、高于全省3.3個百分點。"四川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四川縣域經濟的發展篇章高潮迭起,恰似廣袤森林中的群木,郁郁蒼蒼又共生共榮。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機遇的春風輕拂而過,夢想的種子遍地開花。未來,它們必定以更加獨特的姿態,譜寫四川經濟璀璨奪目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