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鑰匙”開啟鄉鎮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摘要:而對于企業來說,重點在于專業專注、創新創造。在當今浮躁的商業社會里,永遠都有熱點可供追逐,那些“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專注者才更值得敬重,才有可能成為冠軍。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張洽棠
鄉鎮處于連接城鄉、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要大力推動鄉鎮高質量發展,從而以“鄉鎮振興”帶動“鄉村振興”。7月27日,“2024鄉鎮高質量發展交流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召開,競爭力智庫院長朱金鋼在會上發布了《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
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的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展廳。本報記者張洽棠/攝
如何有效開啟鄉鎮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綜合各方意見,有三把“鑰匙”比較關鍵,即由“單核主導融合”向“雙核均衡融合”升級的城鄉融合,賦能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的科技驅動,以及通過比較優勢實現精準定位的特色產業。
城鄉融合:由“單核主導融合”向“雙核均衡融合”升級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報告》認為,鄉村振興在新階段呈現新變化,其中,城鄉關系由“單核主導融合”向“雙核均衡融合”升級。近年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步伐持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此輪城鄉融合更多是以城市為主導的單核融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微度假及周末休閑“候鳥”人群為代表的城市人群向農村蔓延,鄉村人口的結構也由傳統農民為主向專業生產、返鄉創業等身份多元化轉變,對鄉村的產業結構、消費場景、公共服務配置等帶來了新要求,拓寬了城鄉融合的維度。
近年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鄉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主力軍。新時期鄉鎮如何緊抓城鄉融合發展的契機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副主任沈遲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打通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渠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關鍵是要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障礙,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鄉鎮作為城鄉上通下達的關鍵節點,要主動作為,積極深化制度改革,疏通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渠道,搭建好平臺、促進信息暢通,降低要素流通成本。積極推進人口就地城鎮化服務體系,將勞動力與城鎮化形成同頻共振,將人留在本地、服務本地;積極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推動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資產資源有序流轉,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是構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體系。鄉鎮處在連接城鄉、承上啟下的樞紐位置,是城鄉產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鄉鎮既具有承載城市產業轉移的空間、資源、交通、物流等條件,也具有吸引農村人口就近就業的強大優勢。鄉鎮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對接和協作,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協同發展的城鄉產業體系。
三是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A設施和公共服務是鄉鎮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要加大對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同時,也要發揮鄉鎮對鄉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實踐中,鄉鎮也多措并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湖南省長沙縣黃花鎮黨委書記張輝表示,經開區、自貿臨空區、自貿會展區、黃花綜保區、松雅湖未來科技城“五區”疊加,全球高端制造業、低空經濟產業、航空口岸建設、國家級制度創新集聚在黃花鎮。黃花鎮編制了《黃花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為發展指明方向、留足空間;同時,黃花鎮全域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張輝描繪說,今天走進黃花,既能飽覽如詩如畫的風景,也能感受如火如荼的發展。撈刀河畔,楊柳依依;河灣深處,蒹葭蒼蒼,以銀龍村為中心集中打造了多個美麗屋場示范片區,處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以群眾所需為中心,著力構建15分鐘生活圈,讓身在黃花、足不出鎮、秒購全球成為現實,最大限度滿足黃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技驅動:賦能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報告》認為,以科技為驅動,推進“數農融合”,賦能產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既能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為農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提供可能,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
原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理事長畢美家表示,我國數字農業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發展條件,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涉農數據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不完善,數字農業技術創新水平不夠高,數字農業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不夠充分等問題。另外,我國農業分布廣,地域差別大,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性。“數字農業”的實踐,需要根據當地農業地域特點、產品特點,以及生產力和勞動力發展水平分類分步實施。
那么,現階段如何實現“數字賦能”農業?畢美家表示,必須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遇,落實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結合實際,扎實做好三項工作。
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臺數字農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營造農業農村信息化良好發展的法律環境。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政府與企業的互動,整合現代農業產業鏈各環節資源,通過政策引導,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更多的企業與金融資本參與,培育數字農業創新型企業,培育形成產業鏈條完整、產業集群度高的數字農業產業。建設一批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形成一批數字農業集成應用模式,示范帶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
二是要深入開展農業領域的數據化和標準化工作。制定數字農業農村項目建設規劃和大數據平臺建設規劃,建立健全大數據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推進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和分級管理。實施天空地一體化觀測體系建設工程,鞏固和提升現有統計監測渠道,充分用好益農信息社作為新的信息采集站點。大力推進重點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不斷豐富完善農業大數據應用場景。
三是要大力培養熟悉信息化、懂數字農業的新一代高素質農民。發展傳統農業,農民是主體,發展數字農業,農民也不應成為局外人。也就是說,數字農業最終要依靠高素質農民去推動。因此,一方面需要重視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農業工作者的素質能力培訓。讓農民讀懂數據,讓數據告知農民,這是在農業培訓領域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接觸數字農業大都是從手機端App的使用開始的,因此,要把對農民手機應用技能的培訓廣泛深入地開展下去,使農民有能力與農業互聯網服務平臺有效對接,實現“一部手機農天下”。
科技創新在實踐中也十分受鄉鎮重視。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鎮長徐惠林表示,從“華夏第一鎮”到全國百強鎮第一方陣,從“蘇南模式”下的“五朵金花”到民營經濟的百花齊放,改革開放至今,盛澤鎮始終勇立潮頭,抓住時代發展的每一個契機,創造性貫徹落實,創新性轉化發展。
徐惠林表示,盛澤鎮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將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作為龍頭,破解“卡脖子”難題,依托18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百余項前沿課題研究。344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發明專利突破2000件,一根恒力產的高強工業絲蘊含了300多件國內發明專利、20多件PCT國際專利;盛虹的再生纖維、EVA膠膜材料占全球市場份額50%和30%。全面推動纖維材料運用于汽車安全、工程建筑、海洋防護、油氣輸送、軍用裝備,甚至人工器官等領域,書寫出從“一根桑蠶絲”到“一根化纖絲”的產業跨界新傳奇。
特色產業:通過比較優勢實現精準定位
《意見》指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
業內人士指出,培育區域優質特色產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誕生隱形冠軍。
在歐洲債務危機時,德國渡過危機依靠德國制造,而強大的德國制造背后則是隱形冠軍們的巨大貢獻。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的《隱形冠軍》一書揭示了德國制造業成功的秘密,即德國有大量的在業內享有盛譽但又鮮為公眾所知的隱形冠軍企業,支撐著德國強大的制造業渡過了金融危機。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隱形冠軍的作用同樣值得重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正河表示,隱形冠軍一般隱藏在發展趨勢較好區域的縣域,尤其是隱藏在縣域產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內。其特點是內抓品質、外做營銷,通用公式為“地道+專業+專注+文化+經營=冠軍品牌”。
冠軍是通過“打”而比拼出來的。張正河表示,首先是市場有效,即通過經營競爭等勝出;其次是政府有力,通過財政補貼等引導。以有為政府為例,其公共政策服務包括產業科學規劃、廉潔高效服務、集群負責人培訓、企業家隊伍建設等,在實踐中,部分省份為了鼓勵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定縣區要先規劃和設計產業園區,然后進行招商引資,這種機制也催生了一些比較好的產業集群。
而對于企業來說,重點在于專業專注、創新創造。在當今浮躁的商業社會里,永遠都有熱點可供追逐,那些“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專注者才更值得敬重,才有可能成為冠軍。
盡管不是所有鄉鎮都能培育出隱形冠軍,但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沈遲表示,通過比較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鎮域主導產業;要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讓一產“接二連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韻”。比如,有的鄉鎮可以依托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游,有的則可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創產業。在實踐中,已經有許多鄉鎮通過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比如,黃花鎮借助區域發展大勢,深化“五區疊加”戰略優勢,積極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形成了特色、突出了亮點、取得了成效,這為其他鄉鎮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作為全國唯一以酒命名的鎮,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習酒鎮全力擴大“酒天地”做足“酒文章”。“四色經濟”的提出和實施,是習酒鎮在發展過程中更可持續、更可突破、更可循環的有效路徑和發展策略。
習酒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國強解釋道,紅色經濟是以紅色文化為魂,深入挖掘和打造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二渡、四渡文化遺址,大力推動紅色旅游提質升級、融合“破圈”。白色經濟是堅持把集鎮做優,以白酒產業升級帶動白酒特色小鎮宜居宜業、創新創業與文化振興相結合。綠色經濟是全面升級綠色農業、探索立體循環農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多維度發展鄉村綠色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金色經濟是堅持“富礦精開”,以智能化、綠色化為引領,釋放優質產能,不斷凸顯習酒鎮風景獨好“綠水青山”的魅力,更有蘊藏著生態財富“金山銀山”的金色實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