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完成36個歷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摘要:面積達29.72公頃的鳴鳳山公園計劃在春節前開園。該園依托山地丘陵地貌、采石坑地貌,通過生態景觀式治理,將廢棄礦山塑造成集歷史感悟、文化體驗、休閑游憩、創意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露天博物館”?!皫啄昵?,這里是危巖峭壁、坑坑洼洼的采石坑,還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蔽陶槁≌f。
平潭36個歷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目前已全部順利完成,治理總面積達3486.7畝。“這也意味著,平潭在福建省率先實現歷史礦山‘青山掛白’清零。”8日,實驗區資源生態局地測處處長翁臻隆向記者介紹。
當天,記者來到平潭鳴鳳山公園,拾級而上,郁郁蔥蔥的植被映入眼簾。公園還設有架空棧道,行走在其中可遠眺碧海藍天。
面積達29.72公頃的鳴鳳山公園計劃在春節前開園。該園依托山地丘陵地貌、采石坑地貌,通過生態景觀式治理,將廢棄礦山塑造成集歷史感悟、文化體驗、休閑游憩、創意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露天博物館”。“幾年前,這里是危巖峭壁、坑坑洼洼的采石坑,還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翁臻隆說。
2019年8月,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指出,平潭“三區兩線”范圍內4處廢棄礦山未完成復綠,包括海壇片區立新采石場、華龍采石場、前進采石場、金井片區紅湖石子場,要求2020年6月前完成治理驗收。
“三區兩線”范圍廢棄礦山指重要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的廢棄礦山。治理廢棄礦山并非易事。實驗區歷史礦山以砂、石資源開采為主,歷經時間長,礦區被占用、挪用情況嚴重,權屬爭議多矛盾糾紛多,其中還有個別礦山處于司法訴訟階段,場地情況復雜多樣,施工進場阻力大難度大。
治理“沉疴”,須下猛藥。
自2019年8月起,多場協調會陸續召開,在多部門合力克服治理難題之余,實驗區還添加了不少“自選動作”——
在完成省級下達的4處“三區兩線”范圍礦山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實驗區將其余32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也納入年度治理計劃;除“三區兩線”范圍的敏感部位、易災部位部署工程措施外,其余地區的治理原則以“隔絕人為再次破壞,提供自然恢復基礎條件”為主;鼓勵采用回填復綠、土地復墾、旅游開發、土地出讓等措施開展綜合治理,提高治理恢復成效,治理恢復一個,銷號一個。
最終,17個廢棄礦山采取工程治理措施,12個廢棄礦山納入規劃建設項目用地,3個廢棄礦山實施自然復綠,4個廢棄礦山采取物理圍網和警示牌等簡易治理措施。
“部分礦山或納入項目建設用地,或通過項目邊坡修復,如環島路、萬寶公園、鳴鳳山公園等,不僅得到有效治理,還取得一定社會經濟效益。”翁臻隆說,下一步,平潭持續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巡查力度,督促施工單位做好復綠地塊養護灌溉工作,確保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取得實效。(記者 林霞 王鳳山)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郭丁源
(原標題:平潭36個歷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