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五市環境空氣質量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摘要:監管工業污染源并不意味著“一刀切”。無錫市邀請行業專家夏季對349家VOCs重點企業,冬季對鋼鐵、水泥、熱電等重點行業的482家企業開展技術指導,提出大氣治理的“一企一策”。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郭丁源報道 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五市PM2.5濃度2020年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以下,完成了優良天數比率77.8%的“藍天小目標”。其中,南京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31微克/立方米,為江蘇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南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7.7%,連續3年保持全省第一;蘇州市空氣質量保持連續52天無污染,創下了有記錄以來連續優良天數的最好成績。2017~2020年,江蘇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9微克/立方米、降幅19%,首次“破40”;空氣優良天數增加27天,超290天,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
日前,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向上述五市市委、市政府發出賀信,祝賀其對全省大氣質量改善作出貢獻。PM2.5濃度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符合世衛組織推薦標準,是江蘇省藍天保衛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一把手”親自抓,給藍天攻堅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南京市委、市政府每年簽訂“書記版”環保目標責任狀,市委書記同各板塊書記簽訂“責任狀”,板塊書記成為屬地污染防治第一責任人,對轄區內環境空氣質量負總責;市委主要領導每月調度環保工作,各板塊主要領導擔任35個重點管控區點位長,真正將治氣工作“一崗雙責”落到實處。
精準防控、靶向治療。蘇州發揮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質量優化提升戰略合作的優勢,率先采用高分辨率衛星定位各類涉氣污染源,通過為期一年的調查,基本摸清了本地污染狀況,最終確定了以嚴控硝酸鹽為主,兼顧硫酸鹽、銨鹽和二次氣溶膠的PM2.5控制,以及以工業VOCs和高污染機動車污染治理為手段的臭氧控制兩個符合蘇州實際的大氣環境治理方向,完成2712項年度大氣污染治理工程項目。
監管工業污染源并不意味著“一刀切”。無錫市邀請行業專家夏季對349家VOCs重點企業,冬季對鋼鐵、水泥、熱電等重點行業的482家企業開展技術指導,提出大氣治理的“一企一策”。
鹽城牽頭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擴大生態“朋友圈”。2020年9月,沿黃(渤)海6省市15個市(區)檢察院在鹽城共建黃(渤)海濕地檢察保護聯盟。
蘇州提出要推進VOCs“夏病冬治”,開展紡織、金屬制品、電子、包裝印刷等產業集群和儲罐VOCs治理提升,實施劣質活性炭專項整治行動。
鹽城立下的具體目標是“破三爭九,提前達峰”,即到2025年力爭PM2.5年平均濃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碳排放提前達峰。
責任編輯:郭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