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所人·高街村民·魚水一家親——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對口幫扶代縣峪口鄉高街村精準扶貧紀實
摘要: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進駐高街村之后,密切聯系群眾,嚴把“八不進”質量關,不分晝夜苦戰60余天,最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196人。
中國發展網訊 在臨近牛年春節的2月3日上午,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張中東像走親戚一樣,與新當選的山西代縣峪口鄉高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李春茂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們一道,冒著凜冽寒風,走村串戶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活動,先后走訪看望了改革開放前老黨員李有才、王玉璽和困難群眾喬根順,與他們噓寒問暖、屈膝交談,共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計,尋求實施鄉村振興方略良策,并送去春節慰問品,以表達“玉米所人、高街村民、魚水一家親”的深情厚誼。高街村現有257戶600人,擁有耕地946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204人,是個一無礦山資源、二無工礦企業的純農業村。自2015年5月由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對口幫扶以來,駐村幫扶工作隊與年富力強、治理有方的村黨支部書記李春茂并肩團結奮斗、合力脫貧攻堅,充分發揮本部門農業科技扶貧優勢,將全村900多畝土地全部改造成為玉米套地豆高產示范園區,做到田林路機電井配套,實施機械化作業,并對地豆施灑了富硒肥料,提高地豆品質,遠銷上海天津山東市場,使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過去的不足1500元猛增到去年的8500元,讓全體村民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并于2016年12月實現了整村脫貧,還被省市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與高街村民結下了魚兒離不開水的一家親之緣。該所對口幫扶工作先后受到了省市縣的表彰,被評為“全省干部駐村幫扶模范單位”“全市扶貧工作先進單位”“全縣駐村幫扶先進工作隊”。
2015年5月,該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精準扶貧工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幫扶優勢,努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竭盡全力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所里專門成立了扶貧工作領導組,由所長張中東親自擔任組長,選派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農技推廣室副主任郭耀文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黨委辦公室主任韓永明為駐村第一書記,24名所中層以上領導干部結對幫扶高街村貧困戶。為有效開展工作,所里專門制訂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與第一書記工作管理制度》,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與第一書記原則上不承擔所里工作,一心一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所里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優先保證精準扶貧工作所需經費。
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進駐高街村之后,密切聯系群眾,嚴把“八不進”質量關,不分晝夜苦戰60余天,最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196人。大家深入貧困戶走訪調查,搞清楚每個貧困戶的致原因、貧困程度,然后因戶制宜、因人施策,制訂出臺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高街村土地肥沃,發展高產高效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高街村具有多年來種植地豆的傳統優勢,把做大做強地豆產業確定為高街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現代農業產業,并為此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種植模式上,他們推廣了玉米套種地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民收入;在栽培技術上,引進高效除草、合理水肥調控、適時播種、適宜密度等技術,使地豆產量明顯提高;在銷售渠道上,充分發動全所干部職工力量,通過微信群、網絡平臺等信息手段,拓寬銷售渠道,使地豆價格逐年上升,2017年地豆最高賣到了每公斤5元,創歷史新高。為進一步提高地豆效益,還引進了富硒肥,生產富硒地豆。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高街村地豆已成為當地品牌產業,優質的地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農民的收益逐年增加。
扶貧先扶智,技能培訓促脫貧。駐村幫扶工作隊先后為高街村聘請省內外有關地豆、玉米、山藥、蔬菜的農科專家對村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30多場次,累計培訓村民600多人次,發放科學種田資料3000余份,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40余次。通過培訓指導,增強了村民科學種田意識,掌握了地豆、山藥和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為大伙進一步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多年來,該所堅持免費為全村貧困戶提供本單位選育的優質玉米新品種瑞普909,實現了優質玉米品種全覆蓋。通過實施玉米套種地豆、玉米套種山藥、玉米套種小蔥等技術,顯著提高了村民收入,使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山藥畝產達到2500公斤、小蔥畝產達到2500公斤,平均畝收入增加1000余元,戶均增收5000余元。 示范推廣本所選育的黑白黃花青素甜糯玉米新品種8601、8603、8609,實施了鮮食玉米套種富硒地豆+架豆技術,為增加村民收入開辟了新的致富產業,僅此一項又可為村民每畝增收2000余元。他們幫助高街村完善供水設施,為村里爭取水塔建設經費10萬元,保障了人畜飲水安全;利用高街村的自然條件,推廣了日光溫室蔬菜設施農業;爭取資金對自來水管溝回填硬化,改善了街道環境面貌;爭取資金對村里農田渠道進行整改,新修u型渠3000米,徹底解決了村民澆地難、難澆地的現實問題;爭取聯通建設鐵塔一座,解決了村里信號不好的問題;爭取投資6萬元安裝監控,加強了治安防范;積極與市縣勞動就業部門溝通聯系,對村里部分剩余勞動力進行輸出轉移,將13名青壯年送往山東等地打工掙錢;為解決村里婦女就業問題,讓她們利用農閑縫制玉米授粉袋,既顧家務又家門口掙錢,確保了全村和諧穩定。
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與高街村民心連心、魚水情,共同奔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上,目標同向、步調一致、感情深厚。該所文明委在冬季發起“寒冬送溫暖”行動,500余件御寒棉衣送到村里貧困戶手中,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了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干部職工的關愛,確保溫暖過冬。已連續多年開展春節向全村貧困戶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發放米面油等慰問品。在“七一”黨的生日來臨之際,他們還組織黨員代表到退休老黨員家中看望慰問,送上節日祝福和慰問金。這真是:真情幫扶暖心窩,魚水情深唱歡歌。(石俊文 溫天福)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