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招賢令”送上“暖心包”穩就業多方再發力
摘要: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勞務輸出人員“輸得出、留得住、有收入、寄得回”,近日,人社局派出2名工作人員赴省外開展穩崗就業工作。
廖亮 張勝紅 毛人杰 李少蘭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荊文娜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在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并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的今天,鄉村成為就業創業的又一主要“戰場”。今年以來,許多地區為鄉村振興發出“招賢令”的同時,也為勞務輸出人員送上了穩崗就業的“暖心包”。
“集結號”
吸引能人返鄉就業創業
隨著鄉村振興序幕的拉開,守家就業、返鄉入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趨勢。我國多地政府加快對外出發展的當地能人發出招才引賢的“集結號”。
“想不到,紅安縣近年來的變化這么大,真是一個偉大的傳奇,文旅康養業發展得風生水起,紅安了不起,我們愿意回到家鄉來創業。”科大訊飛副總裁詹建波高興地說。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2日,近50位紅安籍專家教授和10多位回鄉能人受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委的邀請回到家鄉參加“教授回鄉暨能人回鄉創業座談會”并參觀了紅安縣南斗天湖、新藝雅集、恒大文旅康養等重點項目。
近年來,紅安縣以務實作風推進兩個“千人計劃”工作實施,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認真論證合作項目,實事求是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合作成效,把家鄉情懷轉化為合作成果。先后開展與專家教授的走訪慰問、對接交流活動達130余場次。由紅安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帶隊,走訪慰問武漢科技大學柯昌明教授、武漢工程大學楊俠教授、湖北工業大學吳斌方教授等40名專家教授。截至目前,紅安縣累計摸底專家教授854人,其中有回鄉意愿的254人。
紅安縣政府與北京東方至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簽訂自然災害清查合作協議,成為紅安縣教授回鄉“千人計劃”第一家簽約落戶企業。同時,當地還積極推進縣校企科研合作,在智力幫扶、產業合作、人才交流、消費扶貧等方面先后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截至今年3月底,紅安縣已成功簽約教授回鄉合作項目35個。清明節期間,紅安縣人民政府、部分鄉鎮還與專家教授、回鄉能人進行集中簽約,共簽訂合作項目5個。
“走親戚”
做好勞務輸出人員跟蹤服務
在鄉村,還有不少青壯年選擇通過勞務輸出的就業方式穩定家鄉家庭的收入。為確保這一人群的就業穩定,地方政府走出家門“串親戚”。
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勞務輸出人員“輸得出、留得住、有收入、寄得回”,近日,人社局派出2名工作人員赴省外開展穩崗就業工作。
3月28日至4月2日,瀾滄縣人社局工作人員與安徽省禾光服務外包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前往福建南平圣農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圓通速遞有限公司、浙江泛洋特種裝配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實地看望慰問了300余名瀾滄籍務工人員,深入到廠區車間、宿舍、食堂,全面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通過面對面交流、召開座談會的方式,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大部分務工人員表示很滿意目前的工作,并對政府“點對點、一站式”的輸出模式給予了肯定,經過穩崗服務,99%的務工人員表示愿意繼續留在省外務工。
為做好穩崗就業工作,瀾滄縣采取“人社+勞務經紀人+人力資源機構+企業”的工作模式,由該縣人社局工作人員為每批勞務輸出人員都建立一個微信聯系群,同時為勞務經紀人、人力資源機構和企業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做好穩崗工作,每月收集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和在崗情況,時刻掌握他們的動態,做好跟蹤服務,確保外出務工人員不回流、不失業。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