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馬拉松之“跑”的“慢”思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馬拉松走熱,爆發式增長背后也出現了替跑、偽造號碼等不和諧聲音,同時賽事補給不足、集體抄近路、騎共享單車,甚至有選手送醫或是猝死等事件也時有發生。
娜時花開
一場馬拉松賽事,讓21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日前舉行的甘肅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出現的重大事故震驚全國。事后分析認為,悲劇的發生是眾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如在最危險路段未設打卡點或補給點、突發惡劣天氣、用來保暖的沖鋒衣未作為必備裝備……而更引起人們關注和熱議的,則是我國馬拉松賽事在近年來火熱發展背后不斷凸現的種種短板與不足。
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當下,體育產業被作為綠色產業進行扶持,身邊跑“半馬”“全馬”的親朋好友已屢見不鮮,“跑圈”日益壯大。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體旅融合發展。探索將體育旅游納入旅游度假區等國家和行業標準。實施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范基地。規范和引導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將登山、徒步、越野跑等體育運動項目作為發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方向。
世界旅游組織(UNWTO)數據顯示,體育旅游產業正在以每年14%的增長壓過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很多體育休閑項目近年已實現爆發式增長。以馬拉松為例,據中國馬拉松博覽會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2日,當年已舉辦的馬拉松賽事(AB類賽事,路跑800人以上,越野300人以上)合計1072場,參加人次接近600萬。
而與馬拉松賽事的巨大市場形成反差的,卻是產業鏈的不成熟。據騰訊新聞數據顯示,國外馬拉松賽事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核心的體育競賽表演,即馬拉松賽事;第二層的有體育用品銷售、媒體、娛樂、培訓博彩、醫療、旅游等;最外層是品牌經營、商業推廣、咨詢、公關、科研、建筑、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完整產業鏈下,賽事收入來源也呈現多元化,如電視版權、贊助商、票房以及賽事紀念品等。而在我國,馬拉松賽事呈現出“政府牽頭、官方主辦、各單位協辦、企業贊助”的特點,相關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補助、報名費、贊助商贊助以及周邊衍生品收入等方面。
與此同時,正處在“長個兒期”的馬拉松賽事也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近年來,隨著馬拉松走熱,爆發式增長背后也出現了替跑、偽造號碼等不和諧聲音,同時賽事補給不足、集體抄近路、騎共享單車,甚至有選手送醫或是猝死等事件也時有發生。
對于賽事主辦方地方政府而言,賽事在拉動地方餐飲、住宿、消費、旅游等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地方發展和鄉村振興擦亮了名片。然而,舉辦賽事并非僅僅是劃定幾個比賽路段,做好封路及安保工作而已,更多是對地方產業發展遠景規劃及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的考量,交通、氣象、保障物資供應、醫療、應急處置等等缺一不可。各地辦賽不應盲從,首先還需審視承辦單位是否具備承辦賽事的資格和能力,另外還需因地制宜,辦出特色,以質量帶動數量,辦出口碑,通過高質量辦賽激發馬拉松產業潛能,實現地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馬拉松賽事真應該在不停奔跑的路上“慢”下來,做些“慢”思考。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