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吆喝吃臭豆腐粽子 留學生體驗非遺過端午
摘要:王致和非遺技藝將走進更多的學校、社區等單位,進一步擴大老字號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匠心,讓更多人更深入了解老字號的知識、感受非遺的魅力。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40名留學生來到北京市腐乳科普館,一起學習包粽子,并品嘗各種口味的粽子。大家還一起聽民俗專家講端午的風俗,并動手拴五彩線、掛香包,體驗磨豆、搓毛等王致和腐乳制作的技藝,“零距離”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體驗非遺,歡度端午。
在北京市腐乳科普館,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兩所院校的40名留學生從科普館大廳的銅版畫開始,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逐步了解了王致和的歷史。一塊小小的腐乳,體現出的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腐乳的營養成分更是讓它有了“東方奶酪”的美譽。而科普館中展示腐乳傳統制作技藝和各種市景風情的沙盤,更是讓大家流連忘返,紛紛拍照留念。
看過了沙盤,京城叫賣大王臧泉江身著傳統服裝,一聲聲或嘹亮或婉轉的叫賣聲,仿佛讓沙盤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成為現實。很多學生還跟著臧泉江學起了“專業”的叫賣聲:“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大家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自己國家的語言,現場響起了陣陣歡笑。
學過了叫賣,在北京市腐乳科普館地下一層的體驗區,學生們觀看了國家級非遺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展示。一塊小小的腐乳,要經過磨豆、點漿、壓榨、撮毛、擺塊等多道程序,而且每道程序都有極其嚴格的操作規范。從過去的純手工,到現在的現代化生產線,有著352年歷史的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不斷傳承、發展、創新,讓大家感受到了時光的穿越和永久不變的匠心。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尼日爾籍學生杜墨來中國學習已經7年,在嘗試了磨豆環節之后他告訴記者,尼日爾也會用類似的工具磨玉米等谷物制作傳統食品。“今天能動手嘗試感到很親切,能近距離的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感到很高興。”隨后,王致和的廚師還現場用紅腐乳、臭豆腐制作了各種美食,很多留學生都表示,這是第一次嘗到紅腐乳和臭豆腐這種中國古老的食物,味道十分奇妙和難忘。
恰逢端午節,在活動現場,民俗專家李石老師用二十五個民俗“年畫”,為大家講解了端午文化。因為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所以古人認為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辟邪等。民俗故事和傳統習俗讓大家興致勃勃,現場就一起動手在手腕上系上五絲線,并將端午香包佩戴在身上。
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與美食分不開。端午節的“C位”則是各種口味的粽子。此前,王致和不斷將當家的產品——紅腐乳、臭豆腐、蜜豆等在飲食方面的用途拓展創新,元宵節的湯圓、中秋節的月餅以及春節的團圓宴上,王致和的各種佐餐調味品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也讓大眾對王致和的認識不斷改變。這次,在王致和廚師的帶領下,大家紛紛用王致和紅腐乳、臭豆腐和蜜豆作為食材原料,做成了臭豆腐雞蛋餡、紅腐乳蜜豆餡、臭豆腐餡的粽子,徹底感受了臭豆腐為什么被稱作“聞著臭吃著香”。
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腐乳科普館今后將在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邀請大家前來體驗傳統文化。同時,王致和非遺技藝也將走進更多的學校、社區等單位,進一步擴大老字號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匠心,讓更多人更深入了解老字號的知識、感受非遺的魅力。(達明)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