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聚焦重大熱點難點問題,促進三地教育融合式發展

2021-06-17 09:23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

摘要:從國內趨勢來看,京津冀教育改革發展面臨七大外部形勢,融合式發展將成為重要戰略。教育與經濟社會深度、協同發展的城教融合,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有效銜接、協同創新的鏈條融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系統融合是融合式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義。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成靜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在教育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問題?近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發布了《京津冀教育藍皮書:京津冀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圍繞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中的重大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研究。

 人大附中。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苗露/攝 

人大附中。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苗露/攝

據介紹,該報告組織了京津冀三地的專業研究人員開展研究,目的是較為深入全面地反映區域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戰略落實中的經驗與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科學研究為中央部門決策服務、為京津冀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服務、為三省市教育發展和改革服務的功能。

七大外部形勢呼吁融合式發展

該藍皮書指出,從國內趨勢來看,京津冀教育改革發展面臨七大外部形勢,融合式發展將成為重要戰略。教育與經濟社會深度、協同發展的城教融合,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有效銜接、協同創新的鏈條融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系統融合是融合式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義。

——加快發展老年教育。預計2030年中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人口年齡中位數將達41.59歲,與高收入國家水平相當,2050年將達49.61歲,超過發達國家經濟體?;诮K身學習的理念,需將發展老年教育納入教育現代化推進的視野。

——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優質、多元、個性化的教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預測,到2035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有望從目前的4億人口增加到8億~9億人口。而中等收入群體對優質教育資源和公平配置的訴求更加強烈,需求更加多元、高端和個性化。

——提升教育服務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一直為投資驅動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有限,未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勢必走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需要教育在人力資本的供給和教育教學方式方面深度變革,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發揮教育在城市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在城市化及區域協同發展進程中,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務,是人口流動和集聚的重要影響因素,基礎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繼續教育助推新移民融入城市、高等教育對人口流動的牽引作用至關重要。

——教育需發揮社會均衡器作用。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縱向階層流動和教育與就業的結構性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需為弱勢群體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關注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面對第四次教育革命,“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將更加普及,智能互聯、泛在互動的未來學校將成為教育的新組織形態,需構建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相融合的教育新生態,實現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和智能化的教育治理。

——大幅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我國要實現從優秀人才流出向流入的轉變,教育國際競爭力提升是決定因素。既要融入國際教育格局之中,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前沿研究和政策對話,又要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經驗和成就。

整體提升教育協同水平需作三方面努力

首先是推動京津冀三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藍皮書指出,應當以河北主動發展為基礎,促進京津兩地帶動河北發展。借鑒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結合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從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重點區域發展保障、三地基礎教育深度融合、協作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八個方面建構京津冀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鼓勵優質中小學以教育集團、結對幫扶、委托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以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跟崗培訓等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合作培養培訓。

其次是加快區域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藍皮書提出,面向2035年,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從戰略層面上看,應當明確目標,爭取在10~30年內形成一種較為均衡——發展綜合指數接近和錯位發展的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格局,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有效滿足京津冀區域內產業和城鄉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建設京津冀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服務平臺,開展技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重點加強養老、護理、城市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形成與京津冀現代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有效滿足京津冀區域內居民的學習需求,搭建職業教育統籌協作平臺,探索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發揮職教集團(聯盟)作用,建立職業教育學習成果互通互認機制,推進跨省市中高職銜接。從實踐層面看,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要實現三個方向上的轉變:從“院校先行、政府跟進”到“政府、院校并行”;從“以京冀、津冀合作為主”到“京津冀互有合作、優勢互補”;從產業轉移和升級“夠不著、跟不上”到“夠得著、跟得上、想在前”。

三是推動區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京津冀高等教育要創新發展,應做到目標定位“頂天立地”,發展策略“多元集成”和“治理體系”二維耦合。目標定位既需要加強“雙一流”建設,同時又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于未來產業變革轉型升級及科技創新等應用性和轉化性需要,故應優化高等學校協同育人體系,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水平,以區域內高水平大學為引領,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要素集聚需求,開展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深化京津冀高校聯盟建設,建設開放共享的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實習實踐基地。要通過政策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創新的“造血”能力。

高校創新能力提升應打破兩極分化

藍皮書指出,雖然京津冀地區總體上高校創新綜合能力很強,但是在區域內部呈現“兩極分化”的特征,北京和天津位居全國前列,而河北相對落后。這是目前京津冀高校創新綜合能力的“短板”。同時,京津冀地區在高校創新能力上發展狀態相似,缺乏省際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有研究指出,雖然京津冀區域有著豐富的創新資源,但以京津為中心的極化效應過強,以至于創新要素的空間溢出不足以彌補地區之間由于極化效應產生的差距,很難通過優勢地區帶動落后地區創新能力和產出水平的提升。為此,藍皮書課題組針對京津冀地區高校創新能力提升提出如下建議:

進一步加強跨行政區劃的高校創新能力協同發展機制。政府應當加強對京津冀高校創新能力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打破行政區劃之間的制度壁壘,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出發,將高校創新能力提升納入區域整體發展規劃之中。通過支持京津冀高校聯盟開展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的科研工作,促進區域內高校優質創新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與擴散,進而帶動高校整體創新綜合能力的提升。

加大高校對基礎研究及成果轉化與擴散的投入力度。相比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及成果轉化與擴散能力明顯不足。京津冀地區的高校應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人員和經費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京津冀地區還應當加大對高校創新成果轉化與擴散的投入力度,在跨行政區劃層面設立區域高校創新成果轉化與擴散服務平臺,高校內部設立相應的服務部門、配置專業工作人員從事這方面工作,使高校創新與市場需求更緊密地結合、更高效地轉化。

通過政策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創新的“造血”能力。京津冀地區三個省份高校創新綜合能力差異很大,北京和天津遙遙領先,而河北較為落后。區域內省際水平不均衡是目前制約京津冀地區高校創新綜合能力提升、有效發揮高校創新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短板”。從目前發展狀況看,單純依靠北京、天津優質資源擴散帶動河北高校創新綜合能力的提升未必能達到補齊“短板”的預期效果。因此,應當考慮通過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加大對河北發展的政策傾斜,特別是配合雄安新區建設,提高河北對高校創新優質資源要素的吸引力,例如給予優秀科研人才更高的待遇、加大高水平人才落戶的獎勵力度、設立高校創新綜合能力提升專項等。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