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7年成效如何?2021年全國雙創數據大屏一目了然
摘要:10月19日,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河南鄭州正式啟幕。作為全國雙創發展成果和數據的重要展示方式,創頭條“全國雙創數據大屏”第五次亮相全國雙創周,展示了7年來全國雙創工作的亮點與成就。 作為雙創周成果展示的標配,創頭條“全國雙創數據大屏”布置在云展廳序廳。據了解,全國雙創數據大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委托創頭條研發制作。自2017年以來,該產品已經連續五年推出,成為每屆全國雙創周的亮點之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王曉濤報道 10月19日,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河南鄭州正式啟幕。作為全國雙創發展成果和數據的重要展示方式,創頭條“全國雙創數據大屏”第五次亮相全國雙創周,展示了7年來全國雙創工作的亮點與成就。
作為雙創周成果展示的標配,創頭條“全國雙創數據大屏”布置在云展廳序廳。據了解,全國雙創數據大屏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委托創頭條研發制作。自2017年以來,該產品已經連續五年推出,成為每屆全國雙創周的亮點之一。
“雙創數據大屏”其底層是權威的雙創大數據,核心亮點是通過可視化技術將枯燥的數據形象化、可視化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并具有極強的交互性,觀看者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抓住數據重點、了解發展趨勢。
從今年的“雙創數據大屏”具體數據來看,我國創新創業事業蓬勃發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已經形成。近7年來創新創業的發展態勢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帶動就業持續增長。就業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尤其在疫情大背景下,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雙創”催生的各類企業主體的持續增長提供了空間廣闊的就業崗位。不僅如此,各種創新型業態的產生,還催生了一些新的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方式,比如直播、區塊鏈工程師、新型家政人員等。
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隨著疫情在全國得到基本控制,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創業群體的創業熱情迅速回暖,大學生創業者達到82.3萬人,增幅同比2019年上漲11.1%,這兩項數據均創5年以來新高。比如,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民工群體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與1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吸引更多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創造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加強創業服務能力建設、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入鄉創業農民工給予創業補貼等。截至2020年底,返鄉入鄉創業群體逆勢上漲,首次突破1000萬人,達到1010萬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的返鄉留鄉人員達到1900多萬人,充分發揮了鄉村就業“蓄水池”的特殊作用。
二是創新創業引領科技自立自強。通過加大對科技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投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助力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年國家對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投入達到24426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同時,國家大力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保障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人才的精準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依然豐碩,專利申請授權數363.9萬件,商標注冊量576.1萬件,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53萬件,PCT專利授權受理量7.2萬件,科技成果登記數7.65萬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實現加速增長,達到28252億元。
三是改革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國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動能。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在簡化相關涉企生產經營和審批條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同時,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能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舉措包含中央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少130余項、政府性基金減至20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44%、中央層面投資核準事項累計削減90%以上、中央政府定價項目削減80%等。
在營商環境優化和為企便民服務的政策引導下,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逆勢增長,2020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2502萬戶,同比增長5.3%。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2萬戶,同比增長10%。
四是創新創業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2020年傳統經濟加速轉型,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工業互聯網平合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以高技術、智能化、柔性化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不斷壯大,基于平臺的制造業生態體系日趨完善。2020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規模保持較快增長,達到168823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也創歷史新高,達到17.8%。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增長使我國的產業結構走向科技創新主導的全球化市場鏈條,為強化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伴隨著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在國際的各項影響力指數也在穩步上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中國已從2014年的第29名提升至2020年的第14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總體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這也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發布以來中國的最好名次。
五是雙創平臺支撐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區域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各類雙創平臺對創新創業形成合力支撐,包含全國343家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584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12家全國雙創示范基地、585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8507個眾創空間、1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
大型企業通過構建“雙創”平臺,開放資源賦能中小企業快速成長,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已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業建設互聯網雙創平臺113個,建成實體孵化器134個,總運營面積超168余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近3400 家;建成各類科技產業園區84個,進駐企業近1萬家,其中上市公司119家,帶動新增就業超過 22 萬人。
六是創新創業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2017年,聯合國大會將中國“雙創”寫入聯合國決議,旨在呼吁世界各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自2017年以來,超過100場海外雙創周活動已在五大洲29個國家50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得到當地創業者和產業界的熱烈響應。
隨著我國創新創業政策的不斷落實、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以及經濟貿易情況的蓬勃向好,中國在國際影響力的各項指數都有顯著上升,其中《2021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以上升7位的增幅至全球第7名。創業生態系統城市排名中,北京和上海也以強勁增幅分列第3名和第7名。
責任編輯:王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