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定“兩個確保” 找準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發力點
摘要:牢固樹立“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和“沒有穩定、一切歸零”的意識,打贏大慶安保維穩攻堅戰,“166”機制賦能“三零”單位創建,以鹿邑一域安全為服務大局安全作貢獻。
李剛
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強則省域強,縣域穩則大局穩。河南縣域面積約占全省的85%、常住人口約占全省的70%,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60%,縣域經濟在全省大局中始終是強力支撐、堅實底盤,是河南激活國內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基石,也是河南在新發展格局中進入中高端、成為關鍵環的關鍵所在。實現“兩個確保”的基礎在縣域、潛力在縣域,很多優勢也在縣域,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方能為實現“兩個確保”奠定堅實基礎。深入貫徹落實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就要筑牢發展基石,持續把縣域治理“三起來”作為根本遵循,找準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發力點,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彰顯特色,在創新體制機制中激發活力、破解難題。
突出把特色產業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壓艙石”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強則縣域強。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的命脈和根基,聚焦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重要途徑。突出特色培育產業優勢,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各縣對特色優勢產業在新發展格局下進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準自身優勢潛力和產業發展趨勢的最佳結合點,因地制宜明確產業主攻方向,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差異化發展。優化開發縣(市)要突出轉型提質,通過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打造以及延鏈補鏈強鏈,壯大優勢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縣(市)要突出特色高效,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升農業規?;a業化、集約化水平,積極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生態功能縣(市)要突出環境保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綠色消費經濟、大健康產業和縣域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走出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成高原”路子。近年來,鹿邑縣立足全省、全市重點發展縣的功能定位,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了化妝刷“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火鍋食材全鏈條“百億級”食品加工產業集群;西芹、楸樹、小辣椒、蒲公英等高效農業,以及優質專用小麥、優質花生、優質林果、優質蔬菜、優質中藥材等重要農產品基地迅速壯大,“一鄉一特色”格局進一步彰顯,為鹿邑在縣域經濟“成高原”走在前列、更加出彩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突出把開發區建設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主戰場”
開發區是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招商引資的主陣地,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在戰略目標、發展模式、宏觀政策、管理體制等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推動開發區真正成為經濟建設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有助于全面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堅持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方向,整合提升現有縣域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和產業承載能力。聚焦開發區“二次創業”,引導各縣(市)探索“管委會+公司”管理運營模式、“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推進模式以及“一區多園、一園一鏈”產業發展模式,縱向拉長產業鏈條、橫向壯大產業規模,培育形成主導產業突出、同類行業集聚、配套企業完備的產業集群,形成“一開發區一主導”“一開發區一特色”的全新產業格局,進而打造一批縣域百億產業集群,為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夯實基礎。河南省鹿邑縣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升級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突出以“百園增效”行動為抓手,以畝產論英雄,明確畝均投資強度、環境準入等控制性指標,加快落后產能和低效資產“騰籠換鳥”,提升用地產出效益。持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管理團隊建設,著力推行領導班子任期制、員工全員聘任制、工資績效薪酬制,有效激發了開發區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有力促進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
突出把重點項目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牛鼻子”
發展是硬道理,項目是硬支撐。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主抓手,是催生調結構突破點、新動能生長點、擴需求支撐點、穩增長關鍵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從某種程度來看,一個重大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爆發點,一批項目就能構成新的增長極。從某種意義上說,今日之項目就是明日之動能,今天的項目數量就是明天的經濟總量,抓住了項目就等于抓住了發展,謀劃好了項目就等于謀劃了未來,項目在經濟發展中居于“王者”地位。堅持項目為王,就要把一個個具體的項目轉化為一項項高質量產業,實現產業化、集群化、品牌化,進而邁向中高端、處于關鍵環。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最終要靠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支撐。筑牢項目支撐,持續謀劃招引新項目,要在升傳統產業上高位嫁接,裝上“智慧芯”、塑造“智能腦”,讓傳統產業項目煥發生機和活力;要在新興產業上搶灘占先,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六新”產業上不斷取得突破,有效培育壯大新動能;要筑牢要素支撐,強力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管理六大生產要素向項目流動、匯聚,讓優勢更優、強項更強,把短板補齊、把弱項補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支撐縣域經濟“成高原”跑出“加速度”。鹿邑縣牢固樹立“項目為王”鮮明導向,堅持把產業項目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中之重,把新基建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工程,把投產達效作為項目工作的一把尺子,把項目要素保障作為檢驗各職能部門工作的重要標準,把完善產業鏈創新鏈作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牽引性任務,把項目化、產業化、工程化、信息化、方案化作為黨委政府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法,全縣重點項目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為長遠發展蓄勢賦能、增添后勁。
突出把改革創新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動力源”
改革開放是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必須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潛力、向創新要動力。強化改革推動,聚焦破除制約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放權賦能改革,打破傳統路徑依賴,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使縣域發展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內生動力充分激發、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強化開放帶動,大力實施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歸雁招商,動態完善重點產業鏈圖譜和招商路線圖,推行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招商新模式、新機制,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縣域流動,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改革開放匯聚創新資源,讓更多創新資源為縣域所用,讓更多技術向縣域轉移、更多成果在縣域轉化,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融合,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鹿邑縣堅持以改革開放創新增力,突出用好改革招、打好開放牌、走好創新路,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和開放創新。大力實施產業招商,以美妝時尚、食品加工、機械智能制造、紡織服裝四大大主導產業,實施產業鏈圖譜招商,持續招大引強、招新引精。引導現有企業加快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重點推進實施技術改造、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有效地推動了“存量變革”“增量崛起”。
突出把優化環境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金招牌”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優化營商環境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關鍵所在??h域經濟要在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不能簡單比拼優惠政策和要素成本,必須依靠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營造公平市場環境、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塑造最強勁的吸引力和最持久的競爭力。實踐表明,哪里營商環境好,哪里發展就快;哪里營商環境優,人才、資本、項目就流向哪里。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戰略性基礎工程緊抓不放,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持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環境好”體現“制度優”、以“硬措施”托底“軟實力”。不斷加大“放”的力度,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容缺辦理”“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改革舉措。注重優化“管”的方式,推進“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和應用,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對重點領域實行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努力提升“服”的實效,推廣應用政務服務“豫事辦”實現更多民生服務掌上辦、隨身辦。鹿邑縣致力于打造“用戶思維、客戶體驗”的營商環境,拓展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全縣“一屏掌控”、決策“一鍵智達”、監督“一覽無余”、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網通管”“一網通享”的“數字鹿邑”,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讓企業辦事“找最少的部門”“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時間”“交最少的材料”,提升了企業的獲得感,為縣域經濟“成高原”創造了良好環境。
突出把守牢底線作為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穩定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必須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樹牢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保持敏銳洞察果敢,實現本質安全,夯實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基層基礎,堅持以一域之穩定為大局穩定盡責作貢獻。必須守牢疫情防控底線,疫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要始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方針,始終以思想主動確保防疫工作主動,以工作的確定性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從緊從嚴從實從細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守牢安全生產底線,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常態化、全覆蓋、無死角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守牢社會穩定底線,深入開展“三零”單位創建,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體系,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讓群眾生活在安定的環境里,確保社會大局持久穩定、和諧穩定。鹿邑縣堅持堅決果斷,戰疫戰汛雙戰雙贏,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早研判、快速反應,守住了鹿邑陣地。及早應對極端天氣,全面落實省委提出的防汛金標準,確保了全縣安全度汛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牢固樹立“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和“沒有穩定、一切歸零”的意識,打贏大慶安保維穩攻堅戰,“166”機制賦能“三零”單位創建,以鹿邑一域安全為服務大局安全作貢獻。(作者為河南省鹿邑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宋璟